1.手術計劃應周密穩妥,一般原則是開顱后先設法找出其供應動脈,予以結扎,在切除畸形灶后再處理靜脈。如病人情況惡化,即可停止手術,術后也可減輕癥狀。腦靜脈畸形的靜脈內充有動脈血而變紅色,有時不易和動脈鑒別,此時誤把靜脈結扎,勢必引起血管瘤更充血,甚至使管壁較薄的靜脈脹破而出血。
2.大出血 腦血管瘤切除時,大出血的可能性是經常存在的,應按預定手術計劃,在直視下細致操作,盡可能避免出血;如一旦發生出血,其主要原因往往是供血動脈未能妥善處理,此時,應根據造影片及術前計劃顯露供血動脈的主干(如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等),并用血管夾或動脈瘤夾控制。為了減少在顯露供血動脈主干過程中繼續出血,可請助手把繞過頸內動脈的胖子皮圈收緊,暫時阻斷頸內動脈血流,但時間越短越好,如一時不能解決問題,可間斷放松膠皮圈,以免時間過久,使腦組織缺血;或可把血壓降至10.7~12.0kPa(80~90mmHg收縮壓)。如供血動脈顯露不良時,術者可用手指把已分出的血管瘤緊緊捏住,沉著而迅速地繼續沿血管瘤分離,邊分離邊上銀夾止血或雙極電凝燒灼;助手則用吸引器清理手術野。把主要供血動脈結扎后,出血多可停止,同時應按估計失血量加快輸血。但這是一種不得已才采取的措施。
另一種大出血是“正常灌注壓突破綜合征”引起的,雖然少見,但如處理不當,常會使手術失敗。當血管瘤供應動脈粗大時,動脈血經畸形灶血管直接導入靜脈,使動脈內壓降低及靜脈內壓升高,病變附近腦血管長期處于極度擴張及低壓狀態,使腦血管自動調節機能喪失。病變切除后,該區域的腦血管流量將隨腦灌注壓的上升而增加,導致正常灌注壓突破綜合征,表現為腦組織的急性腫脹、滲血甚至廣泛出血。處理方法是延長降血壓的時間,并增加降血壓的幅度。如血管瘤位于額極、顳極等非重要功能部位,也可作較廣泛的腦葉切除,直到腦組織不再滲血或出血。
3.休克 主要由于大出血所致,術中減少失血及等量輸血是根本的預防方法。但如休克已經嚴重,輸入足量全血仍不見迅速好轉時,還要注意采取以下措施:①輸入平衡液1000ml,再輸入低分子(分子量10000~40000)右旋醣酐500~1000ml,以便擴大血容量;最近有采用氟碳人造血液,每次可輸入500~1000ml,但有類過敏反應,過敏體質者一般不宜輸入;②增加心收縮效應(可用異丙基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等);③充分給氧;④適當降溫;⑤應用大量激素(如靜脈輸入地塞米松等);⑥注意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可能,并給予必要的檢查及處理。
4.術中找不到病灶 深部或較小的血管瘤有時不易尋找,因此,術前要認真分析和定位,選擇正確的手術入路,術中應沿供應動脈耐心細致地追蹤探查。如系一條主要供應動脈的小病灶,有時單純結扎該動脈也可收到滿意效果。必要時可用帶有銀夾的腦棉片(需黑絲線扎住,以防遺漏在切口內)塞入病灶附近處,在手術臺上作正、側位腦血管造影,判定病灶和銀夾的距離以助尋找。
5.因顱內出血致腦疝而行緊急開顱手術的血管瘤病人,應以清除血腫、解除腦疝壓迫、搶救生命為主要目標。術中如能發現血管瘤,則按上述要求步驟處理。如血管瘤范圍廣泛且供應動脈來源不清,則不可盲目切除血管瘤,防止導致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待病人情況穩定后,再行腦血管造影明確診斷,進行二次擇期手術,切除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