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誤傷膽總管、右肝管 術前應該復習膽道解剖,做到心中有數。肝外膽管和膽囊動脈常有變異,加之炎癥性粘連,更不易辨清。因此,膽囊切除術的所有操作,要求有充分顯露的手術野,操作在直視下進行,準確辨認膽總管、膽囊管及膽囊動脈,以免發生誤傷。
⑴膽囊管較短,或由于膽囊結石嵌頓于膽囊頸部,膽囊頸部與膽總管粘連使膽總管移位,術中可將膽總管誤認為膽囊管而被切斷[圖3 ⑴]。
預防:切斷膽囊管前必須充分顯露膽囊管與膽總管的關系,摸清膽總管內側的肝動脈,有助于判斷膽總管的位置。實有困難時,可采用逆行性膽囊切除術。
⑵膽囊牽拉過緊,使膽總管屈曲成角,而將膽總管一部或全部被結扎切斷[圖3 ⑵]。術后發生梗阻性黃疸;或結扎處壞死形成膽漏。
預防:必須在放松牽拉膽囊,認清膽囊管和膽總管的關系時,才可結扎、切斷膽囊管。
⑶結扎膽囊管時太近膽總管,在致結扎殘端的瘢痕壓迫膽總管或牽拉膽總管而造成狹窄[圖3 ⑶]。
預防:膽囊管殘端應距離膽總管0.4~0.5cm為宜;太短可造成瘢痕壓迫,太長日后有形成小膽囊病灶的可能。
⑷如右側副肝管或右肝管走行較低,又緊貼膽囊后上方,在分離膽囊三角右上方結締組織時,有可能將右側副肝管誤認為粘連帶而被結扎、切斷[圖3 ⑷]。
預防:在分離膽囊周圍粘連時應緊貼膽囊,對任何可疑的索狀物必須判明其性質后,才決定進一步處理。
⑸膽囊管有時開口于右側副肝管上,如未予辨清,按常規結扎、切斷膽囊管時,往往將右副肝管切斷[圖3 ⑸]。
預防:膽囊管如較粗大時,一定要注意,應仔細分離膽囊周圍的粘連,看清膽囊管與周圍關系后,再結扎。如有疑問,可先用絲線圍繞膽囊管打一松結,然后自膽囊底部向頸部分離,分離至頸部證明該管是膽囊管,別無分支后,再行結扎、切斷。
⑹在分離膽囊過程中,膽囊管因脆弱而突然被撕斷,斷端回縮于粘連之中,勉強分離尋找,往往可損傷膽總管。
預防:膽囊炎癥明顯,組織脆弱時,切不可強拉膽囊,以免撕斷膽囊管。一旦撕斷,不易尋找殘端時,可先切開膽總管,在膽總管內尋找膽囊管的開口處,插入金屬探條作為標志[圖3 ⑹],再在其周圍仔細分離出膽囊殘端,加以結扎。
膽囊切除術中損傷膽管多發生在膽囊管匯入區的肝總管或膽總管上,因此手術時該區的操作應特別細致。
術中如發現肝總管或膽總管損傷,應即時在引流的基礎上,作膽道端端吻合術。吻合端的組織必須健康,吻合后無張力,放置t形管引流的一臂必須通過吻合口以起支撐作用,且應保留兩個月以上。由于損傷的膽管常不擴張,可只作單層外翻縫合,必要時需行膽管成形術,使管腔擴大,然后行膽腸吻合術。
2.避免損傷血管 通常在下列情況下容易損傷血管,應注意預防。
⑴分離膽囊管時,或逆行膽囊切除時,如強力牽拉膽囊,可使膽囊動脈撕裂,或拉斷引起大出血[圖4 ⑴]。
預防:在分離、切斷膽囊前,有可能時應先結扎、切斷膽囊動脈。當膽囊動脈未切斷結扎之前,切勿用力牽拉膽囊,以免撕破血管,發生出血。
⑵肝右動脈或膽囊動脈變異,于分離膽囊時被撕破,引起大出血。或肝右動脈位置較低,于膽囊后上方入肝,可被誤認為是膽囊動脈而加以結扎,造成右肝組織缺血[圖4 ⑵]。
預防:熟悉肝右動脈與膽囊動脈的變異,不在膽總管左方結扎任何血管,結扎膽囊動脈時,必須確認血管系進入膽囊后才可結扎、切斷。
⑶血管結扎線滑脫,致使術中或術后發生大出血。
預防:膽囊動脈近端應結扎兩道(包括一道縫扎)。結扎時,用力必須均勻,勿過度向上牽拉,以防撕脫。結扎時,用力勿太大,避免結扎線勒斷血管,引起出血。每道結扎須打3個結,以免滑脫。
⑷門靜脈的損傷多發生在側壁,多為在分離膽囊時不慎引起。門靜脈損傷出血量較大,應即刻用手指阻斷肝十二指腸韌帶,控制出血后,修補破裂處。
預防:分離膽囊管或膽囊靠近肝十二指腸韌帶側后緣時,應高度警惕引起損傷門靜脈的可能,切勿貿然行事。
⑸術中發生大出血,盲目用止血鉗在血泊中鉗夾試圖止血,或盲目進行縫扎,可將膽總管夾傷或誤扎[圖4 ⑶]。
預防:遇到膽囊動脈或肝動脈大出血時不要慌張,應立即將左手示、中指插入網膜孔,拇指在肝十二指腸韌帶上壓迫肝動脈暫時止血,同時吸出流血,使手術野清晰后再略放松指壓處,看準出血點后再行準確止血。
3.膽囊床滲血不止,可以由黃疸日久,凝血機制障礙而術前準備不足所致,可縫閉膽囊床或用堵塞法止血。
4.膽囊極度膨脹,妨礙手術進行時,可穿刺抽吸內容物,但不要全部吸盡,以免膽囊癟縮,影響剝離。應保留原來內容的1/3,使膽囊輕度充盈,易于分離。
5.在膽囊萎縮、粘連緊密、解剖關系不清楚時,可先切開膽總管,用金屬探條插入膽總管、右肝管內作為辨認膽總管的標記,再行分離,以免誤傷。
6.如炎癥嚴重、粘連緊密,膽囊切除既困難又危險者,可切開并部分切除膽囊,從內部刮除殘余膽囊粘膜、縫閉膽囊管開口,也可達到膽囊切除的要求,有時也可用碘酒、酒精燒灼難以切除的膽囊粘膜,達到破壞分泌粘液的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