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縣人民醫院是在1949年5月接收原績溪縣公立醫院基礎上創辦并發展起來的。是一所縣級綜合性醫院,是全縣醫療、醫教、科研、康復、急救和預防保健的中心。1996年9月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愛嬰醫院”,曾先后獲市“誠信醫院”、縣“抗擊非典先進集體”、市創建文明行業達標單位、市“文明單位”和縣“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兒科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省“模范班組”,并連續三年獲市“青年文明號”稱號并獲永久性金杯、市職工職業道德先進集體。婦產科獲市“巾幗建功崗”稱號。出現了一批愛國家、省、市、縣表彰的先進個人和優秀黨員,如:王建華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有力地推動了醫院兩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高。
在歷經滄桑的發展歷程中,憑著縣醫院人特有的韌勁和院領導的奮進發展意識,全院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建筑面積:由七十年代的4236m2擴展為2008年底的11000m2。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基礎設施建設更是突飛猛進的發展。新建了門診樓、住院樓、傳染病區、職工食堂,改建了職工藍球場,內科住院綜合樓等,床位數由七十年代末的120張,到2008年增至211張。人員配置:由七十年代末的職工總人數137人,到2008年職工總人數340。業務收入由七十年代末的20萬元,到2008年底增加到2600萬元。固定資產:七十年末為48萬元,到2008年底增至3600萬元。2008年門診達6.5萬余人次,住院近5千人次,手術達1400余臺次。這些驕人成績的獲得,凝聚著眾多績醫人的汗水和心血。縣醫院目前擁有國內外先進的進口彩超、數字B超、螺旋CT、數字化X線成像系統(CR)、進口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電子胃鏡、電子腸鏡、腹腔手術鏡、宮腔鏡、電子陰道鏡、多功能麻醉機、體外震波碎石機、宮腔鏡、電子陰道鏡、多功能麻醉機、體外震波碎石機、呼吸機、動態心電分析儀、動態血壓監測儀、前列腺氣化電切儀、高頻電刀、透析機、進口C臂等800余臺(套)高新科技設備。這些高新科技醫療設備的引進,提高了醫院的現代化綜合診治水平。
醫院堅持“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發展方針,積極引進新技術、新項目。內科的心肌梗塞、腦溢血、重癥藥物中毒的治療與搶救;兒科新生兒窒息的復蘇及合并癥的搶救、響應吸衰韻的搶救;外科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膽囊癌根治術,腹腔鏡膽囊切除,全肺切除,食管癌三野清掃根治術,前列腺氣化電切,腦腫瘤、椎管內腫瘤切除,人工股骨頭假體置換術,血管神經損傷修復術;婦產科的新式剖宮產術、婦科腹腔鏡手術、顯微輸卵管吻合術、宮頸癌根治術;口腔科的口腔固定矯治、烤瓷牙、鑄造牙、固定修復;影像科的介入治療等在同級醫院中屬較為領行水平。為加強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及時搶救危重病人,縣人民醫院于2002年8月1日成立120急救中心,開通免費緊急呼救電話120,購置四輛救護車,常備專業醫護人員10名,配置了便攜式除顫器,多參數心電監護儀、便攜式呼吸機、便攜式氧氣瓶等先進的急救設備。救護人員24小時值班,隨時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全天候接診患者,解決人民群眾的疾苦。到2008年急救中心已累計接診近萬余人次,成功地從死亡線上挽回了不少患者生命。多年來,醫院堅持“科技興院、科技興醫”的發展戰略,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和醫護人員中開展“三基、三嚴”培訓、考核考試、繼續教育、技術練兵、學術討論、專題講座、召開學術年會等,不斷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
醫院堅持深內部改革:在運行機制上建立健全完善有激勵、有約束、有獎懲、有競爭的運行機制;在人事管理上,實行中層干部全院聘用制,部分科主任、護士長崗位競聘制,新畢業生擇優錄用制;在職稱聘任方面,實行評聘分開,競爭上崗;在分配制度上,實行“成本核算”、“多勞多得、績效掛鉤”的績效工資制;在管理措施上,堅持院科兩級負責制,整體化護理制,各項工作實行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減輕病人負擔,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需求,努力把縣人民醫院建成為老百姓信得過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