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縣人民醫院前身是始建于民國廿八年(1939年)的大定縣衛生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為大定縣衛生院,為縣級二等醫院,設病床10張,院址在黑神廟(現老城區大十字城北工商所所在地)。民國三十四(1945年)升為縣級一等院。1949年12月,縣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3月改稱大定縣人民醫院。同年10月復稱大定縣衛生院。1952年院址遷得勝路50號。1953年遷核桃灣福音堂(今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改稱大定縣人民政府衛生院。1955年8月改稱大定縣衛生院。1956年5月,改稱大定縣人民醫院。1958年改稱大方縣人民醫院。1962年11月遷書院街。1967年12月改稱大方縣人民衛生院。1968年4月,改稱大方縣人民醫院革命委員會。1979年8月,復稱“大方縣人民醫院”。1996年通過評審為綜合性“二級乙等醫院”和“愛嬰醫院”。2008年12月28日,醫院由大方鎮書院街整體搬遷到紅旗小區內。2011年12月通過評審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2013年9月成為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療聯合體”成員單位。2014年4月掛牌“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大方分院”,并與長石鎮衛生院組建城鄉一體化醫療聯合體,在長石鎮衛生院掛牌“大方縣人民醫院長石分院”。是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第105醫院、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溫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天津市眼科醫院等省內外三甲醫院對口幫扶醫院。現醫院占地面積80余畝,建筑面積43418平方米,醫院編制床位499張。
醫院歷經70多年的發展,是一所融醫療、預防、科研、保健和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2014年8月建成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是遵義學院教學醫院、是省內多所高等醫藥院校的實習點,是縣工傷保險定點醫院、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
醫院現有職工928人,其中在冊職工566人,高級技術職稱26人,中級技術職稱69人,實際開放床位801張,設有神經-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內科、腎內(含血透室)-內分泌-血液科、普外科、神經胸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婦科、產科、兒科、新生兒科、急診科、耳鼻喉科(含眼科、口腔科)、皮膚科、中醫科、重癥醫學科、康復科、腫瘤科等臨床科室20個,醫技科室12個,另設有大方縣“120”急救中心、傳染病區。
醫院目前擁有進口德國西門子1.5T核磁共振、美國進口GE醫用血管造影X射線機、進口德國西門子螺旋CT、全進口彩色B超、潘太克斯電子支氣管鏡、數字化DR、鉬靶機、德國海倫全自動血球分析儀、德國費森尤斯4008B、4008S血液透析機、奧林巴斯GIF—Q150電子胃鏡、奧林巴斯GIF—Q150I電子結腸鏡、RV-III型多功能麻醉機、德爾格呼吸機、狼牌腹腔鏡、德國進口多功能除顫監護儀、AL-398BB型牙科綜合治療機等醫療設備。
醫院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把患者滿意作為醫院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崇尚“德慈、業精、敬畏、求實”的院訓精神,將“以人為本,真情服務”做為醫院一以貫之的服務目標,不斷強化服務意識,規范服務行為,優化服務環境,提高服務質量,以“家庭化、親情化、溫馨化”的優質護理服務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