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礦業集團總醫院始建于1945年。1948年至1950年曾是先后作為第四野戰軍后方醫院、中國興山醫大(中國醫科大學前身)附屬醫院,為中國解放戰爭作出了貢獻。迄今已有60年的歷史,是鶴崗市創建最早的一所醫院,也是集醫療、康復、預防、保健、教科研于一體的三級綜合性醫院。
醫院現有職工總數2555人,衛生技術人員1542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220人,中級技術職稱713人,初級技稱483人,病床1798張,萬元以上醫療設備總計200臺(件),設備總價值近幾年來3000萬元,年門診量17多萬次,年收住院人數13800多人次,手術例數3000多人次,病床使用率達100%,總醫院也是臨床教學科研基地,擔負著佳木斯醫學院、雞西醫學院、鶴崗衛校臨床教學 與實習任務,還負責所轄基層醫院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工作。醫院注重培養拔尖人才,每年要投入10多萬元做為臨床科研經費,為職工技術素質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已經形成了具有總醫院特色的在全市名列前茅的拳頭科室。骨科開展多項新技術創全市首例,神經內科開展的《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新技術榮獲國家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授予的先進單位獎,2003年手外科先后為四名斷指,一名斷腕患者實行再植,成功率100%,斷腕再植手術的成功在省電視臺《新聞夜航》節目中播放。全院廣大醫務人員每年都有新成果,撰寫近千余篇學術論文在國家、省、市級學術會、刊物交流和刊發。
主要設備:64排CT、螺旋CT、電子纖維胃鏡、心臟動態監護儀、彩超、電腦自動呼吸機,800mA_X光機、電子直線加速器、多人高壓氧艙、體外震波碎石機、核磁共振、DSA、ECT、C型臂、乳腺X光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腦電、肌電等。
臨床專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老年病科、普外科、骨一科、骨二科、燒傷整形科、腦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ICU、CCU、手術室、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醫科。
1946年建院初期,礦工醫院配合第四野戰軍后方醫院夜以繼日地搶救負傷的戰士,1947年中國醫大遷入鶴崗建立興山醫大,礦工醫院做為其附屬醫院,為培養醫大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教學實習基地。
1959年醫院改名為中心醫院,1963年改為礦務局職工醫院,升格為處級醫院。1979年在企業整頓中,職工醫院改名為礦務局總醫院,至1984年,總醫院已擁有婦嬰、結核、癱瘓三所醫院,醫務人員由解放初期的98人增加到602人,病床由105張增至628張,建筑面積由5560增至24569,固定資產達6,953,838元。醫院逐步完善了內、外、醫技、中醫、兒科、婦產科六大科系,設立了病理、神經、傳染病等專業科室,管理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醫療、護理、預防、科研全面發展,步入了全國煤炭系統先進醫院行列。
2000年7月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通遠程會診網站;05年10月份掛牌成立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協作醫院,國家安全監督管理總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鶴崗分中心,近二十年,醫院先后引進CT、彩超、碎石機、血液透析機、電子胃鏡、腸鏡等萬元的上設備324臺,技術含量的增大,使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培訓、競聘、重用人才,20年醫院支付教育培訓費400多萬元,350多人到上海、北京等大醫院進修。
醫院擔負著佳木斯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雞西校區、鶴崗衛校臨床教學與實習任務
醫院骨科開展多項新技術創全市首例,神經內科開展的《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新技術榮獲國家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授予的先進單位獎。
- 別名:
- 鶴崗總院,鶴崗礦業集團總醫院
- 電話:
- 0468-3224442
- 地址:
- 黑龍江省鶴崗市向陽區寶山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