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土默特右旗醫院,1946年更名為朝陽衛生院,解放后更名為朝陽縣衛生院,1959年改建為朝陽市醫院,1964年朝陽市改為行政專區,更名為朝陽專區人民醫院,1970年更名為朝陽市人民醫院,1974年更名為朝陽地區人民醫院,1984年更名為朝陽市第一人民醫院,1993年更名為朝陽市中心醫院,1997年晉升為朝陽市唯一一所三級甲等醫院,在遼寧省40家三級甲等醫院運行與管理綜合排名第10名。中心醫院是國家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朝陽市紅十字會醫院、朝陽市急救中心、牙病防治中心、性病防治中心、產前篩查診斷中心、乳腺癌篩查中心、唯一一家具有心血管介入治療資質的醫院。同時也是中國醫科大學教學醫院、中國醫科大學省內唯一的成人教育教學基地、遼寧醫學院教學醫院、承德醫學院教學基地及研究生培養基地,遼寧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基地。
醫院人員編制數1227,全院共有在職職工1754人,其中正高職稱95人,副高職稱150人,中級職稱461,碩士研究生學歷174人,中國醫科大學特聘教授8人,承德醫學院碩士生導師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3人。醫院占地面積46000㎡,建筑面積115000㎡。編制床位1408張,固定資產總額達3.34億元。醫院設行政科室25個,臨床科室43個,醫技科室21個。循環內科、普外科等19個臨床醫技科室被評為市一級重點專科。醫療技術是醫院發展的關鍵,也是醫療水平的重要標志。雖然醫院的實驗設備相對落后,實驗環境相對簡陋,但是醫院每年都能順利開展近50項新技術、新項目。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腦血管瘤栓塞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血細胞分離等多項新技術填補了我市空白。 2007年,我院的醫療技術實現重大飛躍——成功開展了心臟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目前已完成冠脈搭橋、瓣膜置換、先心病修補等手術。CCU和ICU病房,在省內同級醫院中處于領先水平;導管室在省內驗收評比中名列全省前6位。醫院積極鼓勵醫務人員開展科研工作,2013年發表論文111篇,其中國家級102篇,省級9篇;獲得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獎科研數占朝陽市衛生系統70余所醫療衛生機構獲獎科研總數的50%。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醫院以“三級甲等醫院復審”、“三好一滿意”等活動為契機,狠抓管理,致力于完善管理機制,深化內部改革。積極引進現代化管理手段,安裝了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并相繼引入醫院合理用藥管理系統、漏費控制系統、門診叫號系統、成本核算系統、門診電子病歷系統、門急診留觀系統、檢查危急值報告系統、體檢軟件、電子病歷歸檔系統、PACS系統等,實現了醫院的信息化管理。從提高醫務人員業務能力、樹立規范診療意識入手,建立了完善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完成了181個病種的臨床路徑全程質控,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達到全部病房。進一步探索科學、規范管理模式,確保醫療質量持續、穩步提高;從轉變醫務人員工作作風、強化服務意識入手,制定了系統的醫德醫風管理措施,醫院行風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院作為全市唯一一所三級甲等醫院,在認真履行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履行社會義務,全面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災害事故的救治任務,在汶川地震、奧運安保、三聚氰胺事件、甲流防控等等重大突發事件面前,中心醫院始終沖在第一線并圓滿完成各種突發性事件。在下鄉義診、扶貧等工作上,醫院也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在朝陽市內率先啟動“千名醫師下鄉”活動;定期進入社區、鄉鎮義診,送醫送藥;幫助對口支援的扶貧點買樹苗、打井等,幫助村民改善生活。由于我市貧困人口多,醫院每年承擔無主患者和欠費患者的醫療生活費用在幾十萬元。為了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采取了多項的讓利措施,醫院雖是三級甲等醫院但考慮到朝陽市實際情況并未按三甲標準收費,如床位費、診療費、檢查費、藥費等收費標準均低于省物價廳規定的標準,同時實行定期的藥品調價、單病種限價等措施。
醫院的多方努力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連續多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文明單位、省警民共建先進單位,連續9年被授予省衛生廳“誠信服務杯標兵”單位,先后被授予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五一勞動獎狀”和“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稱號,同時還是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單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贏得了百姓的高度信任。醫院門診量逐年遞增,住院患者日益增多,2013年醫院門(急)診量94.12萬人次,健康體檢1.4萬人次,住院治療32905人次,手術11391例,總收入達4.8億元,醫院社會綜合滿意度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