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的原因多為心源性栓子脫落阻塞動脈,或動脈硬化繼發血栓阻塞管腔,最終導致相應組織梗死。其嚴重程度取決于動脈基礎病變,梗死的快慢、程度和側支循環等情況。
?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的原因多為心源性栓子脫落阻塞動脈,或動脈硬化繼發血栓阻塞管腔,最終導致相應組織梗死。其嚴重程度取決于動脈基礎病變,梗死的快慢、程度和側支循環等情況。
?
多數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的主要病因是血管本身的病變和血流灌注不足,其次是細菌感染。以上病因可造成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血栓形成或栓塞。具體的致病機制如下:
1、血管疾病
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栓塞或血栓形成。此外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等疾病,也同時并發小血管的動脈炎。病變常累及腸系膜上動脈的主干及其分支,有時發生在小動脈,在腸系膜上動脈最易發生于腹主動脈開口的2cm以內。腸系膜上動脈自腹主動脈斜行分出,故體循環中的栓子極易進入該動脈形成栓塞。
2、血流灌注不足
動脈硬化病人血管腔狹窄時,雖然血液供應尚可維持腸管的正?;顒樱珒淠芰σ呀档?。任何原因的血壓下降均有可能導致血供不足,發生梗死,特別是患者伴有夾層動脈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時更易發生。
3、細菌與細菌毒素
正常情況下腸道內菌群保持動態平衡。腸道缺血,腸壁防御能力減低時,細菌即侵犯腸壁,可引起假膜性腸炎、手術后腸炎、急性壞死性腸炎、急性出血性腸炎等。動物實驗表明,腸缺血后,如加用抗生素,動物發生休克的比率下降。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多為心源性栓子脫落阻塞動脈,或動脈硬化繼發血栓阻塞管腔,最終導致相應組織梗死。該病可并發麻痹性腸梗阻,晚期出現中毒性休克。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的臨床表現因梗死的部位、程度和側支循環狀況而異。腹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常為突發的彌漫性臍周疼痛,患者表情可極為痛苦,止痛藥往往無效??砂橛袊I吐、腹瀉(往往為血性腹瀉)、呼吸困難和意識模糊。如同時伴有便意頻繁,則是急性梗死性腸系膜缺血的典型癥狀,而非梗死性缺血很少有便意或急性排便。
疾病早期腹部體征與癥狀明顯不符合,腹肌無緊張,壓痛也不明顯,腸鳴音可以正?;蚩哼M。隨著缺血的加重,腹脹明顯,腸鳴音減弱,出現肌緊張、壓痛和反跳痛,以漿膜炎和穿孔性腹膜炎為其特征。此外,可伴有發熱、心動過速、低血壓、白細胞計數增高和核左移。
預防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心臟瓣膜病、心肌梗死和細菌性心內膜炎等,防治栓子或血栓形成而導致本病發生。
?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實驗室檢查中,白細胞常超過20×109/L,血清淀粉酶升高,CPK隨病情進展而不斷增高,72h逐漸恢復;血清乳酸脫氫酶(LDH)及其同工酶比、血清無機磷都有增高。臨床上的輔助檢查主要有:
1、腹部X線檢查 腹部平片在早期可見小腸充氣;當病情發展到腸麻痹時可見小腸、結腸脹氣,腸壁水腫、增厚;腸壞死時腸腔氣體漏入腸壁,積聚于漿膜下,平片可見透光帶或透光環,有時門靜脈內也可見氣體陰影。
2、血管造影 疑有急性腸系膜缺血的患者,平片排除了其他急腹癥,無論腹部體征如何,均應早期作血管造影。因為這樣不僅能鑒別大血管閉塞是由血栓形成還是栓子栓塞引起,還能診斷出非閉塞性缺血、血管的狹窄程度和范圍。
3、CT檢查 該檢查能直接顯示腸壁及血管內的血塊,優于X線平片及鋇劑檢查。
4、多普勒超聲 該檢查能夠測量門脈和腸系膜上靜脈的血流量,對判斷血管內血栓形成有一定診斷價值。
5、放射性核素檢查 用放射性核素銦或锝標記血小板的單克隆抗體,注射人體后行γ照相,能顯示急性腸系膜閉塞的缺血區。目前該技術已逐步用于臨床,估計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除了常規的治療,飲食上應根據不同的癥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具體詢問醫生,針對具體的病癥制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梗死的一般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靜脈補液、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對高度懷疑腸系膜動脈缺血的患者,排除其他急腹癥后,無論外科是否決定行剖腹探查術。還應盡早做選擇性腸系膜動脈造影,一旦診斷明確,首先予腸系膜動脈復蘇,積極改善腸系膜灌注不足和緊急外科手術治療。休克患者應予以及時糾正。輸血、應用廣譜抗生素有利于減少腸缺血并減輕內毒素血癥。積極治療原發病,如糾正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