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彌漫性腹膜感染。根據本病的病理解剖特點,可分為滲出、粘連、干酪三型,以前兩型為多見。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盜汗、腹痛、腹水、臍周塊狀物和腹瀉,屬中醫“腹痛”“積聚” 等范疇。在我國,本病患病率雖比解放初期有明顯減少,但仍不少見。常由于忽視而導致誤診或漏診,應予以重視。本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以中青年多見,女性較多見,特別是育齡期婦女,可能與女性生殖器結核有關,男女之比約為1:2。
本病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腹膜引起,約80%的患者繼發于肺結核或體內其他部位結核病。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腹膜的途徑以腹腔內的結核病灶直接蔓延為主,腸系膜淋巴結結核、輸卵管結核、腸結核等為常見的原發病灶。少數病例由血行播散引起,常可發現活動性肺結核(原發感染或粟粒性肺結核)、關節、骨、睪丸結核,并可伴結核性多漿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
本病治療的關鍵是及早給予合理、足夠療程的抗結核化學藥物治療,以達到早日康復、避免復發和防止并發癥的目的。注意休息和營養,以調整全身情況和增強抗病能力是重要的輔助治療措施。結核性腹膜炎經休息和抗結核治療可得到滿意的療效,但有嚴重并發癥。如嚴重的肺結核或粟粒結核合并結核性腦膜炎的病人,預后較差。
對肺、腸、腸系膜淋巴結、輸卵管等結核病的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