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楊酸類中毒一般治療
一、治療:
1、對早期和疑似病例的治療
必須立即探咽導吐或用吐根糖漿催吐,并進行洗胃。通入胃管后,先吸取胃內容物供化驗用(亦可用嘔吐物化驗),然后用清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胃。同時配制類似于細胞外液成分的溶液作洗胃液(此液以生理鹽水800ml,5%碳酸氫鈉溶液50ml和5%葡萄糖溶液150ml配成1000ml;其中Na+150,Cl-120,HCO-330mmol/L)反復清洗胃內容物。然后酌服瀉劑,并作高位洗腸。同時迅速進行靜脈輸液,開始可用生理鹽水及10%葡萄糖溶液各半,靜脈滴注,以后根據病情進展情況,采取相應處理。
2、對中毒顯著病例的治療
洗胃后,如有條件,先取血液測定水楊酸鹽濃度,鈉、鉀、氯、二氧化碳總量(或結合力)、pH等數值。取血后立即輸液。在輸液過程中,應每30分鐘測定尿量及尿pH一次,必要時對上述血液生化檢查,酌情重復,作為下一步治療的參考。糾正由于嘔吐等損失的液量,嬰幼兒一般為20~50ml/kg,相當于各年齡400~1000ml/m2,于2~5小時內滴完。若血鈉過高或過低,可分別將溶液的含鈉濃度降低或提高,以使血鈉盡快恢復正常。有末梢循環衰竭表現者,最好能輸全血或血漿5~10ml/kg(約200ml/m2)。排尿后,輸液中應即加入鉀鹽,濃度30~40mmol/L(30~40)mEq/L(相當于氯化鉀液0.22%~0.3%),鉀用量每日2~3mmol/kg(2~3mEq/kg)。所用溶液應含足量葡萄糖,以治療酮中毒。以后,繼續用一般維持液點滴,但由于水楊酸鹽可增加基礎代謝率,故維持液用量要比一般輸液時多些,嬰兒按每日120~150ml/kg計算,相當于各年齡每日2400~3000ml/m2。在用維持液階段,如病兒仍有呼吸深長、出汗、持續發熱、嘔吐等,還須酌情增加液量。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病兒有足夠尿量(每日1000ml/m2或更多些),以利水楊酸鹽盡快排出。并注意控制血pH在7.5左右及液體出入量相對地平衡。
3、對酸堿紊亂的治療
對嚴重酸中毒病人,當血pH低于7.15時,可于糾正脫水后靜脈點滴一些碳酸氫鈉液,嬰幼兒用量每次為5%碳酸氫鈉液6ml/kg(年長兒和成人則為4ml/kg),能提高血漿CO2總量5mm01/L(5mEq/L)。需要時,根據病兒情況(最好有血pH或二氧化碳含量作指標)再用一次上述半量或全量。由于在急性恢復期,二氧化碳結合力往往仍低于正常,故如把二氧化碳結合力提的過高,例如提到正常水平22~27mmol/L(22~27mEq/L),則血pH反變為堿性。若將二氧化碳結合力保持在較低水平,例如15~20mmol/L(15~20mEq/L),這樣pH將比較容易地恢復到正常。對大多數以呼吸性堿中毒為主的病人,無須采取特殊措施治療呼吸性堿中毒。開始時,此種病人的血pH很少超過7.55,如此時濫用碳酸氫鈉治療,必將加重堿中毒,誘發手足搐搦或驚厥。因此,采取上述的以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液為主的輸液方案便可,切忌再用任何堿性液;但要注意及時補充鉀鹽,因此時由腎排鉀很多。若出現手足搐搦,可由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溶液。
水楊酸幾乎都是由尿排出,堿性尿時排泄快3倍,故在治療過程中,應每半小時查尿pH一次,需保持尿為堿性。
4、其他治療措施
對嚴重中毒病兒可采用換血、血液或腹膜透析等方法以排出血內水楊酸鹽。腎功能良好的年長兒童也可考慮應用強迫堿性利尿方法,但須密切觀察,防止發生心力衰竭、肺水腫、缺鉀及堿中毒等。發生肺水腫時,可用甘露醇、速尿等脫水劑,必要時吸氧和應用氨茶堿、速效洋地黃等藥物。當有過度換氣現象時,可以用紙袋罩在病兒口鼻上,使其吸回部分呼出的CO2以改善堿中毒癥狀;在用人工呼吸器時,要嚴格控制CO2結合力值,此值如由開始的過高而下降過速,可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出血時用維生素K和C,并輸新鮮血液。體溫持續過高時,應用冷敷。有過敏癥狀時,酌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喉頭水腫時,應用腎上腺素,必要時做氣管切開。同時應用適當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勿用嗎啡類藥物,慎用巴比妥類及水合氯醛等,因可加重水楊酸類對中樞的阻抑作用。
水楊酸類中毒辨證論治
1、以2%~3%碳酸氫鈉溶液或溫水洗胃,硫酸鎂導瀉。可口服氫氧化鋁、硫糖鋁混懸液保護胃粘膜。
2、大量飲水或靜脈輸入足量的5%葡萄糖液。
3、如有驚厥可靜注或肌注地西泮(安定),慎用巴比妥類藥物及副醛,因能增加水楊酸鹽對呼吸中樞的抑制。禁用嗎啡。
4、堿化尿液,促進水楊酸排泄,靜滴5%碳酸氫鈉,直至尿呈堿性為止。
5、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及出血時,可予大量維生素K1(50mg)靜脈緩慢注射,以后用維生素K38mg肌注2/d維持。
6、有條件時,可考慮血液或腹膜透析。適應證:①疑有腎功能障礙而藥物排出率低者;②昏迷及出現呼吸、循環受抑制傾向時;③血中水楊酸濃度達
7.24mmol/L以上; ④經3h強迫性堿利尿處理,未達預期療效。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