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炎一般治療
急性腸炎西醫治療
不同類型急性腸炎的治療
(1)急性單純性胃炎:
急性單純性胃炎可由化學物質、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毒素等引起。其胃粘膜病變主要為充血、水腫,粘液分泌增多,表面覆蓋白色或黃色滲出物,可伴有點狀出血和輕度糜爛,本病發病多急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疼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因感染而致病者常伴有急性腸炎而有腹瀉、臍周疼痛,重者可有發熱、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本病病程較短,具有自限性。其治病原則主要為祛除病因、對癥治療、合理應用抗生素及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
(2)急性糜爛性胃炎:
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征的急性胃炎,常伴有出血。口服藥物(如水楊酸鹽制劑、保素松、消炎痛、利血平、糖皮質激素等)、酗酒及危重疾病的應激狀態為其常見病因。本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有嘔血和黑糞;但出血量一般不大,且常呈間歇性,可自止。急性糜爛性胃炎的治療原則主要為積極治療原發病,祛除致病因素,并做相應的制酸和止血處理。如果為上消化道大出血應及時給予輸血、輸液、積極補充血容量。
(3)急性腐蝕性胃炎:
急性腐蝕性胃炎是由于吞服強堿、強酸或其它腐蝕劑而引起的胃粘膜損傷。胃部病變在輕者表現為粘膜充血、水腫、糜爛,重者可有急性潰瘍、胃壁壞死甚或穿孔。本病在吞服腐蝕劑后即有口腔、咽喉部的燒灼和窒息感、舌水腫、流涎與咽下困難,并有胸骨后和上腹部劇痛,亦可有持續呃逆、嘔吐、咳嗽,發熱可達38℃~39℃,呼吸困難,嚴重者嘔吐物呈血性,出現虛脫、休克甚至并發食管、胃穿孔而引起縱隔炎、腹膜炎。本病是一種嚴重的內科急癥,必須及早積極搶救,監測生命指征,應用解毒劑,營養支持及抗生素防治感染。
(4)急性化膿性胃炎:
急性化膿性胃炎是胃壁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病變。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鏈球菌,其次為葡萄球菌和肺炎雙球菌及大腸桿菌。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胃潰瘍、胃息肉摘除以及胃手術為其誘因。本病起病急驟,臨床主要表現為寒戰、高熱、上腹部劇痛、惡心、嘔吐,偶有膿性嘔吐物。本病一旦確診,應立即給予手術,并用大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糾正休克、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5)急性出血性腸炎如何防治: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臨床表現為:起病急,發病前多有不潔飲食史,腹痛最多見,也常可為最先發癥狀,病初常表現為逐漸加劇的臍周或左中上腹陣發性加劇性腹痛,腹痛發生后即可有腹瀉,糞便初為糊狀而帶糞質,其后逐漸轉為黃水樣,繼之即呈血水狀或赤豆湯和果醬樣,甚至可呈鮮血狀或暗紅色血塊,糞質少而具惡臭,無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輕者可僅有腹瀉,或僅為糞便隱血陽性而無便血;嚴重者一天出血量可達數百毫升。腹瀉和便血時間短者僅一到兩天,長者可達一月余,且可呈間歇發作或反復多次發作。嘔吐常與腹痛、腹瀉同時發作。嘔吐物可為黃水樣、咖啡樣或血水樣,也可嘔吐膽汁。起病后即可出現全身不適、軟弱和發熱等全身癥狀。發熱一般在38℃~39℃之間,少數可達41℃~42℃,但發熱多于 4 至7天暫退。腹瀉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等。
本病胃腸道癥狀雖重,但腹部體征卻相對較少。腹部飽脹,有時可見腸型。臍周和上腹部可有明顯壓痛。早期腸鳴音可亢進,而后可減弱或消失。
本病病情輕重不一,病變僅及腸粘膜者多為輕型,病程通常為7~21天,復發者較少,而且病愈后常無后遺癥。病變嚴重者可在起病后1~2 天內出現大量便血而致休克,或在腹痛便血后1~2天出現高熱、抽搐、意識模糊和昏迷等嚴重中毒癥狀。此外,若病變侵及粘膜肌層,累及漿膜,出現較深的壞死、平滑肌斷裂者可出現麻痹性腸梗阻、腸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等嚴重并發癥。
急性胃炎的治療,急性胃炎,主要通過外源及內源性刺激因素損傷胃粘膜導致急性胃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避免這兩種因數的作用,必須注意飲食衛生,不得暴飲暴食、進不潔食物或酗酒、服刺激性藥物。另外,對于可產生內源性刺激因素的原發病給予足夠的重視,徹底治療及清除之。本病病程較短,系自限性疾病,數天內可恢復,一般不需作特殊檢查。但病情嚴重者,如合并脫水、酸中毒、休克及消化道出血者,必須積極處理。
急性腸炎常規治療
一般治療:
適當地進清淡飲食,使消化道適當休息,注意休息,用具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藥物治療:
包括控制腸道內外感染和胃腸粘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治療。如果是腸道內外感染引起的腸炎,尤其是粘液膿血便時可適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要根據不同的細菌感染選用不同的抗生素,成人可選用新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氨芐青霉素,甚至頭胞類抗生素。但兒童就不宜選用新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等抗生素。胃腸粘膜保護劑主要有思密達、必奇,可保護胃腸粘膜,凝固殺死腸道的細菌與病毒,起到止瀉作用。微生態制劑,如媽咪愛、常樂康、金雙歧、整腸生等,主要是調節腸道菌群抑制腸道有害細菌生長,達到止瀉作用。
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在出現腹瀉初期,在家里可用米湯加少許糖鹽或開水加糖進行口服防脫水,對于輕度、中度脫水,但一般沒有嘔吐及腹脹的病人可以只口服補液鹽。在口服ORS補液鹽時特別要注意,每袋補液要一次加500ml溫開水沖服,24小時未服完時一定要倒掉,重新配制。一般按輕度脫水總量100—120ml/kg,中度脫水120—150ml/kg體重補給。如果是重度脫水或輕、中度脫水患者出現一般情況很差時,甚至有鉀、鈉、氯電解質紊亂酸中毒時,就需要在醫院進行靜脈輸液治療。
急性腸炎辨證論治
急性腸炎中醫治療
(一)外感暴瀉
1.治則:
清暑散寒化濕。
2.取穴:
天樞、上巨虛;暑濕加曲池、隱白,寒濕加神闕、陰陵泉。
3.方義:
天樞是大腸之募,上巨虛是大腸經之下合穴,募穴是臟腑之氣所聚之處,合穴是經脈氣血所匯之地,二穴又統屬胃經,合用可調整胃腸傳導與運化功能,是止瀉之要穴。如為暑濕所致,加手陽明之合曲池,解陽明之腑熱;足太陰之井隱白,清利濕熱;如為寒濕所困,取神闕,溫陽健脾,消積寒而助運化;脾經之合陽陵泉,化濕滯而止泄瀉。
4.治法:
天樞、上巨虛,平補平瀉,宜中強刺激,上巨虛應在壓痛明顯處刺入。曲池、隱白用瀉法,隱白出針后宜擠去惡血。神闕隔鹽灸,陰陵泉先瀉后補,以瀉為主。
5.古方輯錄
《針灸資生經·第三》:“神闕、治泄利不止”,“天樞、主冬日重感于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游氣切痛,若心腹痛而后泄,此寒氣客于腸間云云,灸關元百壯”。
《扁鵲心書·卷中暴注》:“若危篤者,灸命關(位于‘脅下脘中,舉臂取之,對中脘,向乳三角取之’)二百壯可保”。
《神應經·腸痔大便門》:“暴泄:隱白”。
《針灸大成·卷九》:“大便泄瀉不止;中脘、天樞、中極”。
(二)食傷暴瀉
1.治則:
消食導滯和胃
2.處方:
脾俞、中脘、大腸俞、足三里。
3.方義:
本證為食傷脾胃所致,現脾之背輸脾俞,胃之腹募中脘,健脾和胃,實為治本之策;足陽明胃合足三里,更可通降胃腑氣機,配大腸俞化積導滯,推陳致新使大便得以轉實。
4.治法:
脾俞用補法,余穴均用瀉法。
5.古方輯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大腸輸主腸鳴、腹月真腫、暴泄”。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陽明經天樞二穴……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古案選介/名家驗案】
泄瀉案
一人患暴注,因憂思傷脾也,服金液丹,霹靂湯不效,蓋傷之深耳。灸命關二百壯,小便始長,服草神丹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