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結石與膽管炎一般治療
手術治療:
主要是采用手術治療。作膽總管探查或切開取石術,用T管引流膽總管,并常規通過T管作術中膽管造影術,可減少膽管殘留結石的發生。手術探查膽管后,還可應用膽道鏡檢查,以明確膽管內有無結石遺留。通過膽道鏡能定位和取出遺留的膽管結石。手術后T管引流10~14天,待病人的黃疸基本消退,全身和膽管局部感染也基本控制,并且膽管造影肯定膽管內無殘余結石的膽管至十二指腸暢通無阻的,即可拔除T管。膽管殘留結石和復發結石一直是膽總管結石手術治療后最麻煩的問題,特別在原發性膽管結石病人,結石為較多較碎的色素鈣結石,不易取盡,往往容易術后殘留。這類病人即使術中已基本取盡結石,但術后結石的復發率仍然很高。為此,不少學者提出,對這類病人,首先在手術中通過術中膽管造影和膽道鏡等手段盡可能取盡結石,如手術后仍發生膽管殘余結石而又不能用非手術療法取出,或在手術后數月或數年后又有結石復發,再次作膽管切開取石手術時,應加作膽道腸道內引流術、即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奧狄括約肌成形術或膽管空腸吻合術。前二種內引流手術的主要缺點為術后容易因食物返流而發生返流性膽管炎。膽管空腸吻合術后返流性膽管炎發生較少。也有人認為,在第一次膽管切開取右手術時,如發現為泥沙樣色素性結石,即作膽道內引流術。膽道內引流術后,在膽道和腸道間有了一個通暢怕引流道,膽管結石即能由此排入腸道。對手術后減少結石的復發,排出膽管內可能殘留的結石,消除膽管癥狀有相當的價值。如結石嵌頓在乏特壺腹部,奧狄括約肌成形術是首選的手術。
手術后殘余結石的非手術治療:目前,不少膽道手術后近期內發生的殘余結石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取出,而避免了再次手術。常用的方法有兩種,機械取石法和藥物溶石療法。機械取石法主要是通過手術后T管的竇道,在電視屏觀察下,或通過膽道鏡的觀察,用取石籃或用特殊的取石鉗將膽管內結石取出。也可通過纖維十二指腸鏡切開十二指腸乳頭部括約肌后,用取石將殘余結石拉出膽管,或用鹽水經T管將結石沖出。不少學者報告機械取石法的成功率可達90%以上。藥物溶石療法主要應用復方膽酸鈉溶液、六偏磷酸鈉溶液、肝素溶液以及鵝去氧膽酸溶液等,但療效均不夠滿意。最近有報告采用辛酸甘油單脂和甲基叔丁醚能有效溶解2/3病例的膽固醇性殘余結石。但對膽色素鈣結石至今尚無特殊有效的溶解藥物。對非手術療法治療膽管殘余結石無效的病人,仍須采用手術治療。
其他特殊療法:經內鏡十二指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PT)作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主要手段,幾乎80%以上的患者接受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近些年國內一些大醫院和??漆t院也將內鏡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或境內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技術加內鏡取石碎石術作為非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重要手段,日益普及推廣。膽總管結石的非手術治療方法還有經T管取石術,經膽道鏡取石碎石術,灌注溶石術,體外震波碎石術等。
膽管結石與膽管炎辨證論治
中藥治療:中藥治療的原則是以“理氣開郁,清熱利濕,通里攻下”為主.國內常用的中藥方很多,都是以上述原則加以演化.最好是根據各人的具體病情,給予辨證施治,但通用的成方也有一定的效用.現舉遵義醫學院的處方為例:
偏方或食療方:排石湯:枳殼9g,木香5g,元胡15g,梔子12g,虎杖30g,金錢草30g,大黃15g.適用于肝內外膽管結石癥病人.
一般每天服1帖,分2次服用.對青壯年病人,可每天服2帖,分4次服用.從現代醫學的觀點看,中藥治療有調節膽道功能,刺激膽汁的分泌,控制感染,并排出結石的作用.
中醫的其他治療:針刺療法:針刺具有解痙止痛,利膽,排石,止吐等作用,但是單純用針刺治療,療效似嫌不足,一般需同時配合中藥內服.體穴取陽陵泉,中脘,丘墟,太沖,膽俞等.每次留針半小時,每天2~3次.耳穴可取神門,交感,膽囊,胰,十二指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