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前脫位一般治療
一、治療
對新鮮髖關節前脫位,也以手法復位為主。復位要迅速及時,注意防止休克的發生。切開復位僅在手法復位失敗或已形成陳舊性髖關節前脫位時才采用。
1.手法整復
(1)埃狄斯(Addis)法:麻醉方法與髖關節后脫位相同。患者仰臥,助手在二髂前上棘向下壓迫,握患肢屈曲髖部和膝部到90°,內旋患肢在中立位,向上作持續牽引,輕柔的搖擺運動和內旋,將股骨頭滑入髖臼內。當維持向上牽引的同時,伸展放平大腿使成伸直位,則復位完成。
(2)推拉法:麻醉同前。患者仰臥,一助手把住骨盆,另一助手握住小腿,屈膝約90°,徐徐增加患肢外展和外旋,同時用力向下方牽引。術者站于對側或兩胯之間,用手掌向髖臼方向推送股骨頭,同時在牽引下內收患肢,當感到股骨頭納入髖臼的彈響時,即已復位,放松牽引后畸形消失。
(3)回旋法[(反伯格洛夫(Bigelow)氏法]:麻醉與前相同。其操作步驟和后脫位復位相反。①外展外旋;②再度屈髖屈膝;③內收;④內旋伸直下肢。
術后處理:術后處理大致與后脫位的處理相同,但在用石膏褲、髖夾板或皮膚牽引固定時,必須避免患肢外展。
2.手術療法 用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或陳舊性髖關節前脫位,可行切開復位術。手術時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取仰臥位,術側骨盆用扁枕墊高。
(1)切口:采用改良斯密斯(Smith)-波特遜(Peterson)前側切口。
(2)手術操作:自髂嵴中部開始,沿髂嵴向內下斜行切開,到髂前上棘。再直向髕骨方向推進15~18cm,然后轉向外后方,達到髂脛束水平為止。由骨膜下剝離髂翼內、外板所附著的肌群。內側為腹內、外斜肌和髂肌,外側為闊筋膜張肌和臀中、小肌。將剝離后的間隙用紗布充填止血。在髂前上棘的下方找到股外側皮神經,并將其向內牽開。在靠近髂前上棘約1cm處切斷縫匠肌深入,游離股直肌上部,并暴露附著在髂前下棘及髖臼上緣的直頭和反折頭。在距起點約1cm處,剪斷股直肌及其反折部,再將股直肌上部深層游離,注意保留股神經進入股直肌的分支,遂即將已充分游離的股直肌上部反轉縫合在切口遠端的筋膜上。在股直肌的深層為一層筋膜脂肪組織,其中有旋外動、靜脈的分支。游離并結扎旋股外動、靜脈的升支和橫支,將切斷的肌肉翻向下方,并向內側牽開恥骨肌,即可露出脫位于閉孔或恥骨上支附近的股骨頭,及保持完整的髂股韌帶和關節囊裂口等。如為陳舊性脫位的病人,局部已被瘢痕、肉芽組織等所充填,股骨頭已被瘢痕組織所包埋,髖臼內已有肉芽組織,關節囊已增厚不清。清除這些瘢痕與肉芽組織,切除一部分關節囊,以使股骨頭容易復位。先將大腿慢慢內收,使股骨頭與閉孔或恥骨上支分離,此時用手按壓股骨頭并向髖臼內推動,或以骨挺子進行撬動、使股骨頭復位。如股骨頭已發生缺血性壞死,應行關節融合術或成形術。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徹底止血,縫合切斷的肌肉、皮下組織及皮膚。
(3)術后處理:術后用皮膚牽引3~4周,但應避免患肢外展引起再脫位。去掉牽引后的處理,與后脫位切開復位術相同。
二、預后
無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