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過伸性損傷一般治療
一、治療
1.急性期治療 手術療法為主,除一般治療措施外,還要求注意以下四點:
1)頸部的制動與固定:應及早采用顱骨或Glisson帶行持續牽引。牽引力線略向前屈,一般為5°~10°,切勿仰伸。牽引重量不宜過重,1.0~1.5kg即可。
2)保持呼吸道通暢:尤其是對損傷平面較高者,應酌情給予氧氣吸入或行氣管切開。
3)脊髓脫水療法:按前述的方法及要求進行,在臨床上多以地塞米松及高滲葡萄糖溶液為主。
4)預防并發癥及肢體功能鍛煉:應注意預防墜積性肺炎、尿路結石及褥瘡等并發癥,加強以手部為主的雙上肢功能鍛煉與康復。
2.手術療法 不宜在早期進行,除非有明確的骨性致壓物者。一般選擇傷后3周左右手術,此時創傷反應已減退,且病情大多穩定。
1)手術適應證:
①椎管明顯狹窄者:頸椎過伸性損傷病例中約80%的患者伴有椎管狹窄,但矢狀徑小于10mm者并不多見。對這類病例如不及時減壓,則勢必影響脊髓功能的進一步恢復。
②椎管內有致壓物:這種情況較少發生,偶見于合并傷者。如證實有骨片或髓核已陷入椎管、并對脊髓形成壓迫時,則需行手術切除。
③伴有黃韌帶肥厚并內陷者:這種情況可從CT或MRI檢查中確定,如證實其已壓迫脊髓時,則應將其切除,以促進脊髓功能的恢復。
2)術式選擇:可分為前路及后路兩種減壓術式。椎管狹窄及黃韌帶病變者應行頸椎后路減壓、并擴大椎管矢狀徑。而對椎管內有骨性致壓物者,應視致壓物所在位置而決定行前路還是后路切除。伴有椎體后緣骨刺形成者,需選擇前路術式,在切除致壓骨、恢復椎節高度與椎管列線的同時,可選用頸椎前路鎖定鋼板或Cage內固定。對確認有黃韌帶內陷的病例,可在頸后路切除減壓術后選用椎板固定夾、椎弓根釘或頸后路鋼板固定。
3)手術注意事項:
①術中切勿仰伸,包括麻醉及施術過程中均不應使頸椎過伸,以防加重病情。
②避免牽拉硬膜囊:尤其是后路施術時,對硬膜囊切勿牽拉,以防處于恢復階段的脊髓再次損傷。
③冰水降溫保護脊髓:術中,包括頸椎前路及后路減壓術時,可用5~10℃的冰冷等滲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術野,以達到局部降溫、保護脊髓的作用。
3.后期病例 后期病例指傷后3周至3個月來診者。對后期病例的治療主要是對頸椎的保護、制動及一般療法;有手術適應證者,仍需施術切除致壓物及擴大椎管矢狀徑。
4.晚期病例 晚期病例指傷后3個月以上的病例。除有致壓物或椎管明顯狹窄者需行手術療法外,一般以肢體(尤其是手部)的功能重建和康復為主。
二、預后
一般病例的脊髓神經功能可大部分恢復,尤以輕癥者更為滿意,康復后可不留后遺癥。但中央管周圍損傷較為嚴重的病例則手部功能難以完全恢復。伴有其他損傷、椎管內有骨塊殘留、椎管矢狀徑小于10mm及延誤治療者,預后大多欠理想。
頸椎過伸性損傷辨證論治
1. 中醫偏方:
恙活: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川芎:川芎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辛散溫通,活血祛瘀、祛風止痛。
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于濕滯傷中、降逆平喘。
薟草: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活血、斷血、除諸惡瘡、消浮腫。
蒼術: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關節疼痛、明目、燥濕健脾、祛風散寒。
朱砂: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 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
磁石:安定神志、平肝潛陽、聰耳明目。
紫河車:溫腎補精、益氣養血。
血竭: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斂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