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鎖關節脫位一般治療
一、治療
1.保守療法 Ⅰ型肩鎖關節脫位者,休息并用三角巾懸吊1~2周即可;Ⅱ型脫位者,可采用背帶固定。方法為患者立位,兩上肢高舉,先上石膏圍腰,上緣齊乳頭平面,下緣至髂前上棘稍下部,圍腰前后各裝一鐵扣,待石膏干透后,用厚氈一塊置鎖骨外端隆起部(勿放肩峰上),另用寬3~5cm皮帶式帆布帶,越過患肩放置的厚氈,將帶之兩端系于石膏圍腰前后的鐵扣上,適當用力拴緊,使分離之鎖骨外側端壓迫復位。拍片證實復位,用三角巾兜起傷肢,固定4~6周。亦可在局麻下復位,從鎖骨遠端經肩鎖關節與肩峰作克氏針交叉固定。術后懸吊患肢,6周后拔出鋼針,行肩關節功能鍛煉。
2.手術療法 對肩鎖關節全脫位,即Ⅲ型損傷之病人,因其關節囊及肩鎖韌帶、喙鎖韌帶均已斷裂,使肩鎖關節完全失去穩定,上述外固定效果不滿意,對年齡小于45歲者,應手術修復。
常用的手術方法有肩鎖關節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喙鎖韌帶重建或固定術、鎖骨外端切除術、肌肉動力重建術等。
(1)肩鎖關節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此法適用于Ⅱ型脫位病例。病人取仰臥位,患肩墊高,常規消毒、鋪巾,頸路肌間溝麻醉生效后,沿鎖骨外端并繞過肩峰做切口,長約8~9cm,骨膜下將斜方肌和三角肌附著處切開分離,顯露肩鎖關節,清除碎骨片及關節間組織,將上臂向上推,并同時向下壓鎖骨外端,使肩鎖關節復位,兩枚克氏針交叉穿過肩鎖關節固定;修復肩鎖韌帶、關節囊和喙肩韌帶,剪除多余的克氏針,將遠端彎成鉤狀埋入皮下,以防克氏針發生移位、滑脫,再將斜方肌和三角肌邊緣在鎖骨及肩峰處褥式縫合,最后縫合皮膚,術后用三角巾懸吊傷肢4~6周。
如用此方法治療Ⅲ型肩鎖關節脫位,應在上述操作的同時,經鎖骨至喙突加1枚螺絲釘固定,使兩骨靠近,以利喙鎖韌帶修復。術后4~6周拔除鋼針,1年后取出螺絲釘。
(2)鎖骨外端切除、喙鎖韌帶移位術:從鎖骨外端經過喙突前面的一個弧形切口。在肩鎖韌帶上方顯露鎖骨及外端的關節囊和撕裂的韌帶。在分離鎖骨外側1cm處,作斜行截骨。鎖骨切除后的末端與喙鎖韌帶用褥式縫合,但不要立即結扎。用2枚克氏針從肩峰端鉆進鎖骨末端3~4cm,克氏針尾彎成弧形埋入皮下。修復關節囊和肩鎖韌帶,在原已作褥式縫合的喙鎖韌帶處扎緊縫線,逐層縫合各層。術后傷肢懸吊3~4周,可做功能鍛煉,但上臂不能抬高到水平位。8周后局麻下取出鋼針。
(3)陳舊性肩鎖關節脫位:肩鎖關節半脫位,一般無臨床癥狀,不需要手術治療。全脫位如有疼痛等癥狀,可做以下手術:①切除鎖骨外1/3,其外形和功能均能達到滿意;②喙肩韌帶移位代喙鎖韌帶:切斷喙肩韌帶肩胛端,將此端縫入已切除末端的鎖骨髓腔內,拉緊結扎;③肌肉動力移位:肩鎖關節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后,將喙突從其底部切斷,連同抵止其上的肌腱向上內移植于鎖骨,用螺絲釘固定。利用附著于喙突肌肉的拉力保持鎖骨整復后的位置。
二、預后
視類型、就診時間早晚治療方法選擇不同,療效差別較大。Ⅰ、Ⅱ型患者大多療效佳,Ⅲ型患者中約10%~15%病例留有局部后遺癥,以疼痛及活動受限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