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囊炎一般治療
一、慢性膽囊炎西醫治療
(一)治療
某些非膽石性慢性膽囊炎可能通過飲食的節制及內科治療而維持不發病,但療效并不可靠。已伴有結石者急性發作的機會更多,且可引起一系列嚴重并發癥,偶爾引致膽囊癌。故本癥不論是否伴有結石,最佳的療法莫如手術,而最好的手術方法是膽囊切除,只有切除膽囊,才能根本去除感染病灶,防止一切并發癥。但癥狀輕微或長期未曾發作的患者特別是年老并有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病變者,不宜隨便作剖腹手術,以防止因手術帶來更為嚴重的并發癥和后果。在膽石癥特別是原發性膽管結石的高發地區,約80%的慢性膽囊炎是因膽道結石的反復發作所致。這些病例除膽囊切除以外當然還須并行膽總管切開引流或某種膽腸吻合術。反之,對伴有膽囊內無數小結石(石榴子樣的感染性結石),除膽囊切除以外也必須作膽總管之切開探查,以免膽囊結石進入膽總管中發生后患。一般說來,凡慢性膽囊炎癥狀明顯,發作頻繁而且劇烈者,特別是伴有膽囊結石者,手術切除之效果大多良好;反之如癥狀輕微,尤其是無結石性慢性膽囊炎,作膽囊切除之療效可能較差,應予以重視。
對年邁身體條件較差的病人可采用綜合保守治療,如限制脂肪攝入量,服用利膽藥物,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有助于癥狀的緩解。
臨床上還有一些膽囊疾病,如明顯的炎癥表現,如膽囊積液、膽囊腺肌增生病、膽囊膽固醇沉積癥、膽囊神經瘤病等,其臨床表現類似膽囊炎,如癥狀較重時,也應進行膽囊切除術。
急、慢性膽囊炎,目前可以采用的手術方式為保膽取石或膽囊切除,如果術前檢查發現膽囊有功能,宜保留膽囊。近來研究報道是肝臟的成石性膽汁形成了膽囊結石(如膽固醇過飽和),所以從2007年開始,國內開展了微創保膽取石手術,主要是應用膽道鏡在術中徹底取出膽囊內的結石。2009年,北大醫院的張寶善教授對隨訪結果進行了總結,報道此方法術后并發癥很少,結石復發率低,不同醫院的復發率在2-10%之間,和泌尿系結石治療后的復發率相當(2)。2007和2009年已開了2次微創保膽取石的全國性會議。裘法祖教授大力支持這項新術式,寫了“重視膽囊功能、發揮膽囊作用和保護膽囊存在”的題詞。此術式的優點在于:保存了膽囊參與消化的功能、預防因切除膽囊所致的結腸癌并避免了切除膽囊操作所導致的膽管損傷。目前,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是在全國率先開展這項手術的醫院之一,取得良好效果。 對于萎縮性膽囊和膽囊癌變,應切除膽囊。
(二)預后
手術引起的嚴重并發癥和死亡很少見,手術死亡率在50歲以下的病人中約0.1%,在50歲以上者為0.5%。手術死亡常見于術前被認為是危險較大的病人。約95%的病例,手術后癥狀可得到緩解。
慢性膽囊炎藥物治療
亦可作為術前準備,包括:a.臥床休息、禁食 、腹脹者胃管減壓;b.補液,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c.解痙止痛;d.靜脈聯用有效抗生素,如慶大霉素、氨芐青霉素、氯霉 素、先鋒霉素等;對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慢性膽囊炎手術治療
①、急性膽囊炎:
一般主張經12~24小時積極的內科治療,待癥狀緩解再擇期手術。目前,一些醫院已經開展急癥保膽手術
②、慢性膽囊炎:
微創保膽手術是首選,極少數患者膽囊已經萎縮和癌變,應切除膽囊。
3、綜合治療
低脂飲食,口服利膽藥,如硫酸鎂、消炎利膽片、清肝利膽口服液、保膽健素等;應用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消石素等溶石;有寄生蟲感染者應當驅蟲治療。
慢性膽囊炎辨證論治
二、慢性膽囊炎中醫治療
1.中醫偏方:
中醫認為,慢性膽囊炎多為肝膽郁熱、疏泄失常所致。當以清利肝膽、疏肝行氣、調理氣機為治。中醫辨證食治,一般分為以下幾型:
1)飲食停滯型
主要表現為脅肋疼痛、胃脘脹滿,或惡心欲嘔、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當以理氣消食、和胃導滯為治,可選用下列飲食治療方。
山楂山藥餅
山楂、山藥、白糖各適量。將山楂去核,同山藥共蒸熟,冷后加白糖攪勻,壓為薄餅服食,1日1劑。 2,干姜胡椒砂仁肚:干姜、胡椒、砂仁各6克,肉桂、陳皮各3克,豬肚1個,調料適量。將豬肚洗凈,諸藥布包,加水同煮至豬肚爛熟后,去渣取汁飲服,豬肚取出切片,調味服食,2日1劑。
2)肝氣犯胃型 :
主要表現為脅肋疼痛,胃脘脹滿,攻撐作痛,曖氣頻繁,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疼痛發作,舌苔薄白,脈弦。當以疏肝理氣為治,可選用下列飲食治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