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背神經卡壓癥一般治療
一、治療
1.保守治療 首先考慮保守治療,以局部封閉為主。封閉點為兩個壓痛點,一是胸鎖乳突肌中點后緣,另一處是3、4胸椎棘突旁3cm。作者建議每周1次,連續3~6次。輔以理療,半數患者癥狀可顯著減輕。18例做3~6次頸部壓痛點封閉治療,6例癥狀顯著減輕;4例改善,酸痛可以忍受;9例無效,其中7例確診后行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對保守治療無效或伴發胸廓出口綜合征癥狀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于全身麻醉下做頸根部橫形切口或“L”形切口,切斷結扎頸橫動脈和肩胛舌骨肌,逐層解剖顯露臂叢神經根干部及前、中斜角肌下段與止點。在近止點處切斷前、中斜角肌,沿頸5神經切斷包繞頸5神經根的纖維組織,并進一步將中斜角肌在頸5神經根部肌性組織橫行切斷,暴露肩胛背神經,切斷神經周圍組織,做神經外膜松解。切口閉合前局部注入曲安奈德5ml。術后可用潑尼松5mg,3次/d,共7天。
術中可見:肩胛背神經起始部在中斜角肌內走行1~3cm,能清楚判斷肩胛背神經起點,肩胛背神經在人中斜角肌處均為腱性或腱肌性組織。作者曾為23例患者25側做手術治療,有2例3側肩胛背神經除起始部有少許中斜角肌纖維覆蓋外,其余部分行走于中斜角肌表面;2例3側在中斜角肌內走行l~2cm;18例19側在中斜角肌內斜行走行2~3cm;其中17側能清楚判斷肩胛背神經起點,其中3側為獨立起點,14側和頸5胸長神經合干,合干長度在1cm內者4側,1~4cm者10側;22例24側的肩胛背神經在人中斜角肌處均為腱性或腱肌性組織。本組患者鎖骨下動脈位置較高,高于鎖骨上緣者18例,可高達鎖骨上緣4~5cm,最高1例達6cm,平均3.5cm。
二、預后
保守治療近期效果較好,但易復發,3~6次頸部局部封閉后復發率仍有50%。可間隔2~3個月后再進行一個療程的局部封閉治療。
22例患者術后頸肩背部癥狀完全或大部分消失。術后3天,患者可能又感不適和術前相似,但術后1周癥狀逐漸減輕,術后3周癥狀大部或完全消失。隨訪時間3個月至2年,3例4側在術后2個月時癥狀、體征又出現,程度同術前。其中,未做肩胛背神經起始處減壓的2側為1例雙側胸廓出口綜合征,術后第3天癥狀再次出現并逐漸加重,術后1年余時仍未愈;另2側為術后局部瘢痕壓迫,經局部封閉后,目前尚能控制癥狀。前臂內側和小指感覺減退的16例患者,術后癥狀均明顯改善,術后3天亦有波動,2~3周后逐漸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