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一般治療
一、跟骨骨折西醫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動4~6周。待臨床愈合后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扎,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煉。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后12周以后。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然后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后結節骨折需固定于跖屈位。
(3)60歲以上老年人的嚴重壓縮粉碎性骨折:采用功能療法。即休息3~5天后用彈性繃帶包扎局部,再作功能鍛煉,同時輔以理療按摩等。
2.手術治療
(1)跟骨舌狀骨折、跟骨體橫形骨折波及關節并有移位者
可在麻醉下用骨圓針撬撥復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于輕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橫形骨折、舌狀骨折以及跟骨后結節骨折
應行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術后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3)青壯年的跟骨壓縮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
有人主張早期即行切開復位并植骨,以恢復跟骨的大體形態及足縱弓。視情況用或不用內固定。術后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嚴重粉碎性骨折
有人主張早期行關節融合術,包括跟距、跟骰關節。但多數人主張先行功能療法,以促進水腫消退,預防肌腱、關節粘連。待后期出現并發癥時,再行足三關節融合術。
(5)手術方式:
①骨圓針撬撥復位及固定
手術在麻醉后氣囊止血帶下進行。于跟骨后結節跟腱外側方,用尖刀戳一小口,由此插入一粗骨圓針,到近折塊內。然后將膝屈曲,以松弛腓腸肌。術者握住骨圓針向足跖面下壓,使骨折塊復位。最后將骨圓針擊入遠位骨折塊內固定。
②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
自外踝后下2~3cm始向前作一弧形切口,止于舟骨。切開深筋膜后,將腓骨肌腱牽向后方,顯露跟骨體橫形骨折及跟距關節。直視下用骨膜剝離子將移位骨折復位,由后骨折塊的外面向前上用一枚加壓螺絲釘固定。舌狀骨折或后結節骨折螺絲釘由上向下固定。
③切開復位和骨移植術:
切口及軟組織顯露同上,顯露距骨下關節面和壓縮凹陷的跟骨骨折及其關節面。用骨膜剝離子插至跟骨凹陷骨折下緣,將壓縮的骨折塊撬撥復位。殘留空隙填以取自髂骨的三面有皮質骨的骨塊。術后用石膏固定于功能位6~8周。
如系壓縮粉碎形骨折,Bohler角消失,可在手術切開后,由骨折處插入骨膜剝離子,將后骨折塊向后下撬撥,以恢復Bohler角和足縱弓。殘留空隙如上植入骨塊。
④關節融合術:
此處介紹兩種方法,均以后期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為指征。
跟距關節旋轉植骨憶擴釘內固定術:取距下關節外側橫形切口,長約4cm。切開深筋膜后,顯露距下關節中部,清除距骨竇內的纖維脂肪組織。如距下關節間隙變窄,可用0.5cm寬的骨刀,鑿除其上下軟骨及部分骨質。然后用內徑1.5~2.0cm的環鋸,跨越跟距關節由外向內開窗,取出骨芯。將憶擴釘在0~5℃冰水中浸泡約5min后夾閉,植入骨芯中央擴大了的關節隙中。將骨芯旋轉90度,植回骨窗內。術后石膏固定同前。
憶擴釘為本文作者專利。由水平臂和兩斜臂組成。水平臂可防止該釘滑入關節腔內,兩斜臂遠端張開距為1.5~2.0cm。由鎳鈦形狀記憶合金加工后經熱處理而成。其特性是在O~5℃冰水中浸泡5min后變軟,可被夾閉。復溫至37℃左右,兩斜臂自行擴張。利用擴張時的擴張力,擠壓固定植骨塊。故對骨塊有加壓作用,可促進植骨愈合。我們除在頸前路旋轉植骨應用外,尚在腰椎滑脫前路旋轉植骨融合,踝關節融合和距下關節融合中應用,效果良好。其指征是無內或外翻畸形者。
足3關節融合術:取足外側相當于跟距關節平面的弧形切口,起自外踝后下2~3cm,止于舟骨前面,足背動脈外側。切開深筋膜后,向內牽開趾長伸肌腱,向后牽開腓骨肌腱。切開跟距、距舟和跟骰關節,顯露此3關節的關節面,清除距骨竇內纖維脂肪組織,用2.5~3.0cm寬的骨刀,分別截去此3關節的軟骨面。如有內、外翻或跖屈畸形時,注意在截骨的同時予以矯正。然后將各關節面對合逐層縫合切口。厚棉墊包扎,小腿石膏托固定2~3周。拆線后換小腿管型石膏再固定8~10周。
⑤跟骨截骨術:
由于跟骨橫形壓縮骨折,早期未予復位,Bohler角及足縱弓消失,但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不明顯或較輕者,可行此手術。跟外側微弧形切口,切開深筋膜后將腓骨肌牽向前上方。骨膜下剝離跟骨上后、外側及跖面。將跟骨作楔形截骨,取出三角形骨塊后,用一枚加壓螺絲釘由跖面向上固定。術后固定同前。
3.康復治療
無論手術與否,石膏固定期間均應作股四頭肌及足趾的主動活動。拆石膏后骨折已愈合或關節已融合,更應積極鍛煉踝關節及足部功能,包括器械的應用。
二、預后
一般骨折,預后尚可。當嚴重的粉碎形骨折時,將發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跟骨骨折辨證論治
二、跟骨骨折中醫治療方法
1.跟骨骨折無移位或移位不多又未影響跟骨結節角、未波及跟距關節面的及跟骨體增寬不明顯者,早期采用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中藥外敷,局部制動,扶拐不負重行走3~4周即可。
2.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可作手法復位,夾板固定。
3.手法復位不成功者,可作金針撥骨術,經皮穿針固定術。
4.跟骨骨折后期,如疼痛較重,經非手術方法治療,癥狀不減者,可酌情作跟距關節或三關節融合術。
(一)、復位手法
整復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傷后24~48小時內進行,否則可能因局部腫脹嚴重或張力性水泡而使手法復位難以進行。
1、不波及跟距關節面骨折:
跟骨結節縱形骨折,若移位不大,可不整復。跟骨結節骨骺分離,骨折片明顯上移,若不整復,則日后跟骨底不平,影響行走和站立。整復時,仰臥位,屈膝90度。兩助手分別握住小腿及前足,并使足呈跖屈位。常規無菌操作下,用細鋼針穿過結節中部,上好牽引弓后,術者手拉牽引弓向后牽引,先松解骨折面的交鎖。然后向下牽拉直至骨折片復位為止。術后屈膝約30度,跖屈位長腿石膏管型固定4周,可將細鋼針包在石膏管內。4周后拔出鋼針,更換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跟骨結節橫形骨折,骨折塊小或折塊大而無移位者,不需整復,僅用短腿石膏托固定足于跖屈位4周;如骨折塊較大,且向上傾斜移位時,則要復位。
一法:患者仰臥,微屈膝,術者一手握足使成跖屈,另一手抱于跟后,拇及食指置于結節之上而掌根部托于跟后,同時用力相向擠壓而復位。
二法:或助手使足跖屈,術者以二拇指在跟腱二側用力向下推擠跟骨結節之骨折塊而復位。載距突骨折而有移位時,僅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即可。
2.接近跟距關節面的骨折:
跟骨結節上移且結節關節角變小,跟骨體增寬,都必須整復。整復時平臥,屈膝90度。一助手握住小腿,另一助手握前足,呈極度跖屈,術者兩手交叉于足跟底部,用兩掌之魚際叩擠跟骨內外兩側,糾正跟骨體增寬,同時盡量向下牽拉以恢復正常之結節關節角,在叩擠跟骨體同時,可夾住跟骨體左右搖擺,以松解交鎖,直至骨擦音逐漸消失。若手法不滿意,可用跟骨夾(貝累氏夾)來糾正跟骨體增寬。在使用跟骨夾時,跟骨兩旁必須用軟棉墊或海綿保護皮膚。并注意不可過于旋緊,以防跟骨被擠碎。若結節關節角難以糾正,可參照跟骨結節骨骺分離的方法進行處理,用細鋼針牽引復位,但細鋼針應穿在結節的后上方。
3.波及跟距關節的骨折:
波及跟距關節的骨折,處理一般與接近跟距關節面的骨折相同。關節面塌陷、粉碎者,如為老人,或移位不多,可不作復位,僅抬高患肢1~2周,用中藥外敷,5~6周后逐漸負重。對于關節面塌陷,粉碎而移位較多者,可用手掌叩擊足跟,盡量糾正跟骨體增寬,并盡可能糾正結節關節角。手法宜穩、細,在盡量搖晃足跟時,順帶用力向下,先糾正結節關節角,或先糾正跟骨體增寬,再糾正結節關節角。對于關節面塌陷嚴重而關節面不粉碎者,最好采用手術治療。
(二)、固定方法
無移位骨折一般不作固定。載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僅用石膏托固定患足于中立位4~6周。對于跟骨結節關節角有影響的骨折,可用夾板固定:跟骨兩側各置一棒形紙墊,用小腿兩側弧形夾板作超踝關節固定,前面用一弓形夾板維持患足于跖屈位,小腿后側弓形板夾板作超踝關節固定,前面用一弓形夾板維持患足于跖屈位,小腿后側弓形板下端抵于跟骨結節之上緣,足底放一平足墊。一般固定6~8周。此種固定適用于跟骨結節橫形骨折、接近跟距關節骨折及波及跟距關節而未用鋼針固定者。如用鋼針固定,可采用長腿石膏靴屈膝、足跖屈,4周后去鋼針,改用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
(三)、練功活動
復位后即作膝及足趾屈伸活動。一般骨折,固定6~周,扶雙拐不負重行走,鍛煉足部活動。波及關節面骨折而關節面塌陷粉碎明顯者,2周后不負重下地活動,利用夾板固定期間的足部活動,通過關節的自行模造作用而恢復部分關節功能。
(四)、藥物治療
按骨折三期用藥,早期加用利水祛風藥如木通、防風等以加速祛風消腫。解除外固定后加強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