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瘢痕性狹窄一般治療
一、治療:
家庭和工作場所應對腐蝕性化學品作特殊標記,單獨妥慎存放,嚴格管理,防止發生誤服事故。
吞服堿性或酸性化學品后立即對食管造成損害,服用食醋或蘇打水等抗擷劑已不能起中和作用。催吐藥或洗胃可加重食管損傷,不宜采用。食管灼傷后早期應用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可能預防或減輕感染和炎癥反應,減少日后瘢痕形成。早期經鼻腔放置胃管,既可用以喂飼食物,又可支撐食管腔。灼傷后2周左右經食管鏡及X線食管鋇餐檢查顯示食管腔形成狹窄者,可經食管鏡試行食管擴張術,適宜作食管擴張術的病例需定期多作擴張術。狹窄程度重,狹窄段范圍長的病例經食管鏡作擴張術難于獲得成功。由于進食困難,往往需先作胃造瘺術。事先吞咽一根粗線,如能經胃造瘺口將粗線引出體外,則可在粗線導引下作逆向食管擴張術。未能作擴張術的病例則需改善全身營養狀況后,施行手術治療。食管化學性灼傷往往造成食管長段狹窄,且胃也大多同時受累,甚或造成瘢痕攣縮,難于施行高位食管胃吻合術。手術治療方式通常采用結腸替代食管。經腹中線長切口進入腹膜腔,選用右側結腸替代食管者,通常需結扎、切斷回結腸和結腸右動脈,保留結腸中動脈作為右側結腸的血供來源。在結扎回結腸動脈和結腸右動脈之前,應先用無創傷血管鉗暫時阻斷血流,觀察10分鐘。如盲腸血供正常,則可結扎、切斷前述兩支動脈。如暫時阻斷血流后,盲腸的血液供應是否充足存在疑問,則宜僅結扎、切斷回結腸動脈,數周后待血管吻合弓進一步發展后再作結腸代食管手術。切除闌尾,在回盲部近端約1cm處切斷回腸,縫合遠段切口。在血管起始部位結扎、切斷回盲動脈和結腸右動脈并切開腸系膜,但應注意保護血管吻合弓勿使受損傷。游離升結腸及右側橫結腸后,將右側結腸經小網膜切口放入胃的后方,再經用手指從腹部和頸部切口鈍法分離的胸骨后隧道提入頸部。胸骨后隧道應有足夠的寬度,以免壓迫右側結腸的血供。經頸部切口游離食管。切斷頸部食管后,遠段切口分兩層縫合,近段切口與盲腸作吻合術。在適當部位切斷橫結腸,近段切口與胃前壁吻合?;啬c近段切端則與橫結腸遠側切端作對端吻合術。
胃的幽門部如有瘢痕病變,則需作幽門成形術。未曾做過胃造瘺術的病人宜附加胃造瘺術,分別經胃造瘺口于胸骨后結腸段內及胃內放入導管,用以術后減壓。結腸段減壓有助于提高游離段的存活率。放入胃內的導管術后數日可用以飼食。頸部需放置引流,術后數日拔除。術畢宜拍攝胸部X線片,明確胸膜無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