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性肢痛癥一般治療
嚴格控制陪伴人數和探視次數。用含氯消毒液濕拖病室地面1~2次/d并擦拭床頭柜、椅、門窗1次/d,床單、被套以及被服均高壓滅菌后使用,并及時更換,被服以棉制品為宜。一切治療、檢查和護理前后,醫護人員及時洗凈雙手,并用新潔靈噴雙手消毒。體溫表、血壓計等用物固定使用,并對家屬進行相關教育。
紅斑性肢痛癥西醫治療方法
(1)止痛藥:阿司匹林片0.5g,3次/d,可減輕疼痛。
(2)收縮、擴張血管藥:抗5-羥色胺拮抗藥地塞利爾(Deselil)1~2mg,2~3次/d;麻黃堿30mg,3次/d,睡前合用安定片,有 收縮血管作用,但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孕婦禁用。異丙腎上腺素、硝酸甘油、硝普鈉等血管擴張劑亦可應用,但療效未定。口服利血平、氯丙嗪、利福平等可 能改善癥狀。
(3)皮質激素:小劑量潑尼松(強的松)15~30mg/d,口服,短期有效。
(4)封閉療法:
①套式封閉:用0.25%~0.5%普魯卡因(奴夫卡因)于患肢行套式封閉,1次/d,連續3~7次。
②骶管封閉:按外科骶管麻醉方法,緩慢注入0.5%~1%奴夫卡因5~10ml,1次/d。連續3~7天。對雙足受累者有立即止痛效果。亦可用鹽酸 利多卡因0.2g(10ml)、鹽酸腎上腺素1mg,潑尼松龍(強的松龍)25mg加入生理鹽水20ml中,骶管封閉,可收到良好效果。
紅斑性肢痛癥辨證論治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三陰交、昆侖、太沖。
備用穴:內庭、行間、解溪、丘墟、中封、俠溪。
(二)治法
每次選常用穴2~3穴,酌加備用穴1~2穴。一般采取快速進針,得氣后施提插結合小幅捻轉之瀉法,待出現較強烈的針感后,即行出針。體質較弱者,得氣后予以輕度平補平瀉法,留針10~15分鐘。針柄上燃拇指大艾炷。輕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①交感、神門;②心、皮質下;③心、神門。
(二)治法
每次取1組。可以第1組與第2組交替使用,亦可僅用第3組。據癥情變化和治療情況而定。均取雙側穴。探準敏感點后,將毫針速刺入,以不穿透耳軟骨為度。接通電針儀,連續波,頻率600次/分,電流強度以耐受為度,通電30~60分鐘。每日1次。有條件者,可在睡前加針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解溪、足三里。
備用穴:合谷、昆侖、中渚、太溪、行間、臨泣。
(二)治法
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常用穴取1穴,備用穴視癥情而定,酌取1~2穴。每穴注入0.3~0.5毫升,總劑量以不超過2毫升為宜。注射針頭選用5號齒科針頭,刺入穴位后,有酸脹重感即可,如有觸電或發麻感,應稍上提后,始能注入藥液。穴位輪流選用,每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停7天后繼續下一療程。
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足十宣(或足部井穴)。
備用穴:足三里、三陰交。
(二)治法
據病變累及部位,取相應足十宣穴或井穴,如累及整個足跖部或足趾,則均取。足十宣和足部井穴可交替輪用。操作方法為,醫者以左手拇、食指用力捏緊足趾,右手持三棱針,對準穴位,迅速點刺,擠出綠豆大血珠1~2滴。用消毒棉球拭凈。如第1次刺血,癥狀未見減輕,可加一備用穴。備用穴用針刺法,針芒向下,進針得氣,提插探尋,使針感傳導至足,再施一進三退之透天涼手法3~6遍。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分二組:1、上肢:華佗夾脊自C5~T7,曲池、外關;下肢:華佗夾脊L1~5、秩邊、陽陵泉。
2、上肢:八邪或上八邪(手背第1~5指掌關節后緣之間凹陷處);下肢;八風或上八風(足背第1~5趾跖關節后緣,兩跖骨間)。
(二)治法
第1組穴位針刺,秩邊穴以75毫米長之毫針,深刺;馀穴用40~50毫米毫針,華佗夾脊略斜向椎體刺,馀均直刺。得氣后,采用捻轉瀉法,運針3~5分鐘,留針15~20分鐘,隔5分鐘運針一次。一般每次取1~2穴,穴位交替取用。?第二組穴用拔罐法,每次取一穴(雙側),穴位可交替輪用。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然后拔以抽吸罐
一般玻璃罐難以吸拔),留罐10~15分鐘,以吸出5~10毫升血液為度。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一次,針刺與拔罐同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