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主要發生在青年女性,發病前先有輕重不等的前驅癥狀,患者感全身不適、疲乏、體溫升高、白帶增多,繼之陰部灼熱、瘙癢、迅速形成潰瘍。根據潰瘍的臨床特點可分為三型。
1.壞疽型 常侵犯小陰唇內側,多為對稱性,潰瘍數目少,大而深,紅腫明顯,邊緣不整,表面附有多量膿液或污黃青黑色痂皮,除去后可見基底柔軟不平。本型癥狀較重,常發高熱,發展迅速,常造成組織巨大缺損,自覺劇痛。常見于全身營養情況差,或合并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
2.下疳型(性病型) 好發于大小陰唇內面,也可見于會陰及肛門附近,外表極似軟下疳,病程較緩,潰瘍呈為扁豆至指蓋大小不等,圓形或橢圓形,深淺不一,邊緣不整,有穿鑿現象。性質柔軟,邊緣炎性浸潤明顯,表面附有灰白色膿性分泌物,可一面治愈,一面新發,數目單發或數個并發。自覺疼痛甚劇(圖1)。
3.粟粒型 潰瘍小,數目多,自帽針頭至米粒大,多為圓形或不整形,大小往往始終不變,少有融合。潰瘍中心凹陷較深,周緣有炎性紅暈,表面有少量膿液,基底有黃色膿苔。自覺癥輕微(圖2)。
以上三型愈后均遺留萎縮性瘢痕,易復發。
二、診斷
根據好發于青年女性,非傳染性及臨床表現特征等易于診斷。
中醫病機及辨證分析: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經濕熱或肝腎陰虛感毒邪,蘊結肌膚,阻滯經絡而發病。辨證可分為3型:
1.濕熱型 潰瘍表面附有多量膿性分泌物,疼痛劇烈,常伴有發燒、全身不適等癥狀。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辨證屬于濕熱下注,兼感毒邪。
2.陰虛型 潰瘍反復發作,纏綿不愈,腰酸腿軟,手足心熱,口燥咽干,舌質紅,少苔,脈沉弦或沉細。辨證屬于肝腎陰虛,兼感毒邪。
3.脾虛型 體質消瘦,氣短懶言,食谷不化,納少便溏,舌質淡,舌體胖有齒痕,苔白或膩,口舌生瘡或外陰潰瘍。辨證屬于脾虛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