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弓形體病癥狀診斷
一、癥狀:
弓形體病的臨床表現,因感染方式(先天或后天)以及感染原蟲的數量和年齡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
1.先天性弓形體病:
1)由于母體妊娠期感染弓形體病而引起胎盤感染,并轉移至胎兒。
一般在妊娠早期感染可引起胎兒流產、早產;妊娠后期感染時發生死產及分娩先天性弓形蟲病嬰兒。其主要病變為視網膜脈絡膜炎、腦水腫、腦鈣化斑及精神與運動障礙,即以中樞神經系統被侵害的癥狀為主。先天性弓形體病的眼部表現多以視網膜脈絡膜炎為主要病征。胚胎期損害引起的先天畸形,主要有小眼球、無眼球、先天性無虹膜、脈絡膜缺損、玻璃體動脈殘存、視神經萎縮、先天性白內障和斜視等,炎癥損害引起視網膜脈絡膜炎。眼底改變可分為陳舊病灶和再發病灶兩類。
2)陳舊病灶:
患兒眼底檢查可見呈瘢痕性改變,其急性期多發生于胎兒期或出生后不久。典型的陳舊病灶常為雙側性,多位于黃斑部,有時見于視盤的周圍和赤道部,新近有報道稱周邊病灶更多見。病灶2~3個視盤直徑大小,病灶中央為灰白色增殖組織,無新生血管,周圍為黑色素沉著,呈鋸齒狀排列,病灶與其周圍正常視網膜境界清楚。在主要病灶周圍可有1至數個小的黑色素增生灶,為炎癥復發的結果。
3)再發病灶:
眼弓形體病多半為先天性感染的再發。約1/3的先天性病例有可能再發,再發的年齡多在11~40歲。再發病的原因有多種,如寄生在視網膜內原蟲包囊的破裂增殖,或對包囊內容物和組織破壞物的蛋白過敏,或由帶病原體的細胞進入眼組織所致,常發生在陳舊病灶的邊緣或其周圍。急性期表現為局灶性黃白色滲出病灶,該處視網膜水腫,輕度隆起,邊界不清。單一病灶約為1個視盤直徑大小。病灶區內視網膜血管受累,管徑不規則,動脈呈節段狀改變,靜脈周圍伴有白鞘,玻璃體混濁,亦可引起前葡萄膜炎及虹膜后粘連。一般病程經過2~3個月后炎癥逐漸消退,血管炎消失,病灶境界清楚,邊緣逐漸出現色素,1~2年后呈典型的陳舊病灶。
2.后天性弓形體病:
1)成年人獲得性弓形體眼病
以慢性表現較多,尤其是缺乏先天性弓形體病的其他癥狀。血清抗體滴度增高的病例,可認為是新感染或獲得性弓形體病。后天弓弓形體有眼病時也多有全身改變,而先天性者可僅單獨有眼病。
2)后天性全身弓形體病感染并發眼部癥狀者少見
如發生眼部損害,其臨床表現為局限性滲出性視網膜脈絡膜炎,與先天感染之再發病例所見相同。可單眼或雙眼發病,患眼視力下降,眼底病變多位于黃斑部或視盤周圍,病灶處視網膜灰白色水腫,境界不清,2~3個月后視網膜水腫滲出逐漸消退,最后呈瘢痕性病灶。此乃由于原蟲經血流侵入視網膜組織,引起炎性病灶并在其中繁殖,導致組織反應及壞死,并引起脈絡膜的繼發性反應。弓形體至眼底的感染路徑由于多數病變是在黃斑部,很可能是血行感染,因為黃斑部毛細血管網較視網膜其他部位致密,易引起原蟲在毛細血管內的栓塞。
3)眼部弓形體病診斷應具備以下條件:
眼底病變的臨床過程和表現形態符合上述典型眼弓形體病的特征;血清學檢查抗弓形體抗體陽性;除外引起眼底相似病變的其他可能病因。由于眼底弓形體病臨床表現比較復雜,并且經常不易與其他脈絡膜視網膜炎鑒別,因此實驗室檢查、血清學抗體測定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由于抗體水平高低與眼病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關系,凡血清抗弓形體抗體陽性,無論效價高低,只要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眼底改變,即可診斷眼弓形體病。眼房水抗體對血清抗體的比較試驗對診斷眼弓形體病有價值。此外應盡量排除其他常見的葡萄膜炎病因,如結核、梅毒、病毒等引起的脈絡膜視網膜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在弓形體病活動性病灶顯示強熒光,在血管炎的區域可觀察到早期滲漏和晚期著色。其他表現包括窗樣缺損,晚期鞏膜著色及脈絡膜新生血管。光學相干斷層成像術(OCT)檢測顯示視網膜炎癥水腫。這些檢查對眼弓形體病均無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