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食管穿孔的臨床表現與受傷的部位及時間有關。
1.癥狀與體征
(1)頸段食管穿孔:
病人頸活動時疼痛,頸痛且常伴有胸鎖乳突肌的壓痛、痙攣。尚可有發音困難、吞咽困難和聲音嘶啞。體檢時60%的病人有頸皮下氣腫,而X線檢查可使95%的病人得以確診。
(2)胸段食管穿孔:
病人感覺胸前區、肩胛間區及劍突下疼痛,吞咽及深呼吸時疼痛可加重。后縱隔廣泛炎癥所引起的背痛的特點與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疼痛非常相似。胸部食管穿孔常有上腹部的肌緊張、吞咽困難、吞咽時疼痛、呼吸困難、嘔血、發紺。胸部聽診可聞及縱隔氣腫的捻發音即Hamman征。隨著炎癥的進展還可出現心動過速、呼吸急促及發熱。如不及時治療,進一步可出現敗血癥及休克。
(3)腹段食管穿孔:
主要表現為劍突下疼痛、肌緊張、痙攣及反跳痛。一旦出現心動過速、呼吸急促及發熱等癥狀,便可迅速發展為敗血癥及休克是腹部食管穿孔的特點。
當穿孔波及后心包時可發生食管心包瘺。這些病人就診時可有心臟壓塞或心臟的收縮期震水音。食管穿孔侵及心腔(通常是左心房),可發生全身的食物顆粒栓塞。但這在食管穿孔中很少見。
2.分期
臨床按食管穿孔的發生過程,將其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種。
(1)急性食管穿孔:
傷后癥狀在24h內出現的為急性食管穿孔。急性穿孔多見于器械或自發性穿孔,臨床以胸痛或腹痛、呼吸困難、發熱及皮膚捻發為主要癥狀。
(2)亞急性穿孔:
傷后24h~2周內出現癥狀的為亞急性穿孔,臨床表現為胸痛和呼吸困難。
(3)慢性穿孔:
傷后2周以上方出現癥狀的為慢性穿孔。慢性穿孔則多發生在手術后,病人可有吞咽困難及房性心律失常等。慢性穿孔臨床特點反映了穿孔發生后局限的程度,但并不反映穿孔本身發生的緩急程度。慢性穿孔多數較為局限且很少引起廣泛的縱隔污染,其臨床病程也較緩和。
二、診斷
早期診斷,及時而正確的處理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1、臨床表現
由頸部開始的皮下氣腫應懷疑食管穿孔,應行胸部X線檢查。
2.輔助檢查
X線胸腹片示縱隔氣腫、液氣胸、氣腹是診斷食管破裂的重要證據;食管造影如顯示造影劑外溢即可肯定診斷。但陰性結果亦不能排除穿孔的可能。對可疑病例應重復檢查。
診斷中,除明確穿孔的診斷外,對穿孔的部位及大小亦應了解,這對治療方案的制定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