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本病通常僅見于卵巢功能處于活躍年齡的婦女,故多在20~45歲間發病,2/3為未產婦,絕經后婦女的癥狀往往為先前造成的瘢痕或應用外源性雌激素所致。除胃腸道表現外,患者往往同時伴有痛經、月經失調、性交痛及不育癥等婦科癥狀。雖然有30%~95%的患者缺乏特異性胃腸道癥狀,她們往往在接受腹腔鏡或剖腹術時被偶然發現局限于漿膜面的小異位組織灶,但如果出現便秘或腹瀉、腹痛、排便時肛部疼痛,或下背部疼痛以及便血等均提示有遠端結腸受累可能。子宮內膜異位癥最好發于直腸和乙狀結腸,占腸道受累的75%~90%。約63%闌尾子宮內膜異位癥缺乏癥狀,而有癥狀者中約半數其癥狀與急性闌尾炎相似,為子宮內膜梗阻。盲腸受累者很少有癥狀,偶有右下腹痛,及因盲腸、結腸不完全套疊所致的缺血性潰瘍引起的果醬樣大便等。
二、診斷
由于本病患者多表現為常見的婦科或腸道癥狀,且缺乏特異性和癥狀多樣,不足1/3患者有周期性便血或疼痛;浸潤的子宮內膜組織可引起炎癥和纖維增生,腫塊質硬且不光滑,指診或觸診難以分辨,和惡性腫瘤很難鑒別;腸鏡往往僅發現腸道狹窄或受壓,活檢陽性率亦不高;鋇灌腸、超聲和CT等檢查只能進行形態學分析,難以判斷病變性質;本病發生率較低(可能為診斷水平低所致),臨床醫師缺乏經驗等使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常常較為困難。診斷性腹腔鏡的使用有望提高本病的診斷率。女性患者反復出現腹痛及腸道癥狀,尤其在伴有婦科癥狀時應考慮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但腸道子宮內膜異位癥很難根據臨床表現作出明確診斷。應該進行包括直腸-子宮雙合診在內的全面婦科檢查,如果發現子宮骶骨韌帶或后穹隆處有觸痛、增厚或硬結等則高度提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存在。由于病變特征及觸痛等常隨月經周期而變化,因此,應在行經期前、中、后反復作婦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