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放射性結腸炎可以發生在放療的早期,也可以發生在放療完成之后,甚至可以發生在放療完成后數月乃至數年。
1.早期癥狀
急性放射性結腸炎的臨床癥狀最早可在放療開始后數小時或幾天內出現,但大多數病人要等到照射30~40Gy時才會出現癥狀。早期癥狀主要由于放射線對小腸或結直腸損傷誘發的胃腸道反應引起,常見的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在接受盆腔放射治療的病人中50%~75%伴有黏液血便或直腸出血。全身營養狀況較差,出血時間較長的病人常合并貧血,部分病人還可伴有低熱。放射性直腸炎的病人常伴有里急后重和直腸部位疼痛。在內臟放射性損傷中,有25%~33%累及小腸。回腸黏膜受損時,由于膽酸重吸收減少,也可引起腹瀉。若絨毛吸收細胞成熟發生障礙,刷狀緣的酶活力可下降,乳糖、木糖、維生素B12的吸收均可發生障礙。通常急性期癥狀在放療完成之后很快消退,早期伴有慢性的臨床癥狀常提示發生晚期后遺癥的危險性增加。
2.后期癥狀
在發生慢性放射性結直腸炎的病人中,約85%發生于放療完成后6~24個月,其余15%的病人在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后才出現癥狀。單獨發生結直腸放射性腸炎的可能性比較小,大部分病人同時伴有小腸的炎癥。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慢性腹痛、大便次數增多、黏液便、血便、直腸部疼痛和里急后重等。晚期小腸放射性損傷常伴有小腸吸收不良和腸蠕動紊亂、小腸部分性梗阻引起 的腹部絞痛,也可有惡心、嘔吐和不同程度的吸收不良。腸狹窄和數段腸管的腸蠕動障礙均可引起腸梗阻,并可由部分性發展至完全性腸梗阻。腹部檢查有時可摸到腸管和腸系膜炎癥引起的包塊。腸管與腹部其他器官(包括盆腔器官)之間可形成瘺管。陰道流出糞液樣物、小便時出現氣尿、或在腹瀉液中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都提示有內瘺形成的可能。放射線損傷的回腸和結腸也可由于發生穿孔而引 起急性彌漫性腹膜炎,也可因潰瘍而并發胃腸道出血。潰瘍比狹窄、瘺管等病變出現得早。
偶爾可因腸腔狹窄而產生便秘,部分病人表現為大便失禁,這可能是由于肛門括約肌或盆腔神經受放射損傷而產生的晚期效應。此外,還可在接受照射5年之后于照射野內出現另外的癌腫。Sandler報道盆腔腫瘤放療后發生結、直腸癌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病人多2~3倍。Black等提出,確定腫瘤是由先前的放療所造成者應具備3個標準:①腫瘤發生與接受放療之間的間隔時間至少要有5~10年;②腫瘤附近有放射線引起的嚴重變化;③病變腸段曾遭受過大劑量放射線的照射。因此,凡接受過盆腔放療的病人,在5年之后應定期作纖維結腸鏡檢查,密切監視放射性腫瘤的發生。
3.結腸、直腸炎
常出現于照射后6~18個月。國內報道發病率為2.7%~20.1%,癥狀用腹瀉、便血、粘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變細和進行性便秘或出現腹痛者提示腸道發生狹窄。嚴重的病損與鄰近臟器形成瘺管,如直腸陰道瘺,糞便從陰道排出;直腸膀胱妝可出現氣尿;直腸小腸瘺可出現食糜混于糞便中排出,也可因腸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膿腫。由于腸道的狹窄和腸袢纏繞可發生腸梗阻。直腸的放射性病損可分為四度:Ⅰ度,可無或僅有輕微癥狀,腸粘膜只有輕度水腫,能迅速自愈。這些改變一般認為屬于放射反應性損傷。Ⅱ度,大便頻數,有血便或粘液便、里急后重,癥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腸粘膜有壞死、潰瘍或中度狹窄。Ⅲ度,直腸嚴重狹窄,需作結腸造口術。Ⅳ度,已伴有瘺客形成。有學者鈄放射性腸炎分為四型,即卡他型、糜爛脫屑型、浸潤潰瘍型、浸潤潰瘍伴陰道直腸瘺型。放射性腸炎的并發癥有結、直腸癌、直腸腺癌、深部囊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多屬于前壁,也有發生在后者)等。
4.小腸炎
小腸受到放射線嚴重損傷時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腹脹、血樣腹瀉。但晚期表現以消化吸收不良為主,伴有間歇性腹痛、脂肪瀉、消瘦、乏力、貧血等。
患者既往有惡性腫瘤并接受放射治療或意外輻射的病史,出現上述胃腸道癥狀,結合相關檢查并除外其他疾病可確診本病。但慢性輻射者在不知道和忽視有外照射時,診斷則很困難或幾乎不可能,必須尋找可能的職業性照射。對自述接受了輻射者,由于可能存在的精神或情緒因素,診斷亦相當困難,除非患者有接受內外輻射劑量的書面證明,否則不能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