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畸形癥狀:
先天性畸形是由于胚胎發育紊亂而出現的形態結構異常。隨著現代工業發展和環境污染的加重,先天畸形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在我國,從1986年10月至1987年9月,衛生部組織由華西醫科大學負責及29個省市自治區945所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參加,對全國1243284例圍產兒進行了監測,結果顯示:畸形兒的發生率為1.3%,其中以神經管畸形和唇腭裂畸形的出現率最高。
先天畸形分哪幾種類型呢?
1958年至1982年,有幾位國外學者根據先天畸形的胚胎發生過程,先后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畸形分類方法。根據這種分類方法,一般認為先天畸形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⑴整胚發育畸形:多由嚴重遺傳缺陷引起,大都不能形成完整的胚胎,早期死亡吸收或自然流產。
⑵胚胎局部發育畸形:由胚胎局部發育紊亂引起,涉及范圍并非一個器官,而是多個器官。例如頭面發育不全、并肢畸形等。
⑶器官和器官局部畸形:由某一器官不發生或發育不全所致,例如雙側或單側肺不發生、室間隔膜部缺損等。
⑷組織分化不良性畸形:這類畸形的發生時間較晚且肉眼不易識別。例如骨發育不全、克汀病等。
⑸發育過度性畸形:由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增生過度所致,例如在房間隔形成期間第二隔生長過度而引起的卵圓孔閉合或狹窄、多指(趾)畸形等。
⑹吸收不全性畸形: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有些結構全部吸收或部分吸收,如果吸收不全,就會出現畸形。例如蹼狀指(趾)、食管閉鎖等。
⑺超數和異位發生性畸形:由于器官原基超數發生或發生于異常部位而引起,如多孔乳腺、異位乳腺、雙腎盂雙輸尿管等。
⑻發育滯留性畸形:器官發育中途停止,器官呈中間狀態。例如雙角子宮、隱睪、骨盆腎、氣管食管瘺等。
⑼重復畸形:重復畸形是由于單卵孿生的兩個胎兒未能完全分離,致使胎兒整體或部分結構不同程度地重復出現。
⑽寄生畸形:寄生畸形又稱寄生胎。單卵孿生的兩個胎兒發育速度相差甚大,致使小者附屬在大者的某一部位。在形形色色的先天畸形中,其中12種先天畸形是世界各國常規監測的對象,包括無腦兒、直腸及肛門閉鎖、脊柱裂、尿道下裂、腦積水、短肢畸形-上肢、短肢畸形-下肢、腭裂、全部唇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食管閉鎖及狹窄、唐氏綜合征。而我國以這12種先天畸形為基礎,并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增加了多見或比較多見的9種畸形進行出生缺陷監測,包括畸形足、多指與并指(趾)、血管瘤、先天性心血管病、色素痣、幽門肥大、內臟外翻、膈疝、尿道上、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