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潛伏期一般為1~2周,可短至4天,長達1年以上。起病突然或隱匿,可有以下臨床類型。
1.無癥狀型(原蟲攜帶狀態)
大多數糞便內能找到阿米巴原蟲而無癥狀,包囊僅在常規糞檢中發現,并在整個感染期間排出,作為共居者存在,不侵襲組織,這類患者約90%為迪斯帕內阿米巴感染。但也有極少數感染溶組織內阿米巴而癥狀不明顯,多年保持亞臨床狀態如腹部不適、氣脹、便秘等。
2.普通型
起病一般緩慢,有腹部不適,大便稀薄,有時腹瀉,每天數次,有時亦可便秘。腹瀉時大便略有膿血,呈痢疾樣。如病變發展,痢疾樣大便可增至10~15次/d或以上,伴有里急后重,腹痛加劇和腹脹。回盲部、橫結腸及直腸部均可有壓痛。全身癥狀較輕微,常有低熱或不發熱。上述癥狀一般持續數天至數星期,可自行緩解,如未接受治療則易于復發。糞檢可有少量或多量滋養體,大便有腐敗腥臭。
3.暴發型
此型少見,多發生于體弱和營養不良者。起病急驟,中毒癥狀顯著,重病容,有高熱及極度衰竭。大便迅速增至15次/d以上,含明顯膿血與大量滋養體,甚至肛門失禁,呈水樣或血水樣,有奇臭,伴嘔吐、劇烈腹痛、里急后重及腹部明顯壓痛。患者有不同程度脫水與電解質紊亂,有時可出現休克,易并發腸出血與腸穿孔。如不積極搶救,可于1~2周內因毒血癥或并發癥而死亡。
4.慢性型
常為普通型未經徹底治療的延續,病程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愈。腹瀉反復發作,或與便秘交替出現。一般腹瀉每天不超過3~5次,大便呈黃糊狀,帶少量黏液及血液,有腐臭,常伴有臍周或下腹部疼痛。癥狀可持續存在,或有間歇。間歇期長短不一,可為數星期或數月。間歇期間可無任何癥狀,常因疲勞、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及情緒變化等為復發的誘因。久病者常伴有貧血、乏力、消瘦、肝大及神經衰弱等。易并發闌尾炎及肝膿腫。大便檢查可找到滋養體或包囊。
二、診斷
典型阿米巴痢疾診斷不難,確診有賴于糞便中找到病原體。不典型病例往往需借助結腸鏡檢查、血清學檢查及診斷性治療等措施。
1.臨床癥狀
一般起病較慢,中毒癥狀較輕,痢疾樣腹瀉次數較少,有果醬樣大便,容易反復發作。由于其癥狀輕重不一,且缺少特征性,故對慢性腹瀉或有含糊不清的腸道疾病者,應考慮有本病可能。
2.實驗室檢查
糞便檢查是確診的重要依據。發現病原體后尚須鑒別非致病性阿米巴原蟲。目前血清學檢查發展很快,是診斷阿米巴病的關鍵性實驗,大約有90%的患者血清,可通過ELISA、間接血凝及間接免疫熒光等檢測不同滴度的抗體。PCR診斷技術為十分有效、敏感及特異的方法。WHO專門委員會建議,鏡下檢獲含四核的包囊,應鑒定為溶組織內阿米巴或迪斯帕內阿米巴;糞中檢測含紅細胞的滋養體,應高度懷疑為溶組織內阿米巴;血清學檢查高滴度陽性,應高度懷疑為溶組織內阿米巴感染。阿米巴病僅由溶組織內阿米巴引起。
3.結腸鏡檢查
對那些顯微鏡檢查、血清學及PCR檢查均未獲陽性結果,而臨床高度懷疑的病例,可行結腸鏡檢查或纖維腸鏡檢查。約2/3有癥狀病例中,直腸和乙狀結腸黏膜可見大小不等的散在潰瘍,表面覆有黃色膿液,邊緣略突出,稍充血,潰瘍與潰瘍之間的黏膜正常。從潰瘍面刮取材料作鏡檢,發現滋養體機會較多。
4.X線鋇劑灌腸檢查
病變部有充盈缺損、痙攣及壅塞現象。此種發現雖無特異性,但有助于阿米巴瘤與腸癌的鑒別。
5.診斷性治療
如臨床上有高度懷疑而各種檢查又不能確診時,可選用抗阿米巴藥物治療,如效果確切,診斷亦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