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癥狀診斷
一、癥狀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取決于肢體缺血的發展速度和程度。閉塞性病變的范圍無論怎樣廣泛,只要動脈阻塞的病變發展速度緩慢,即可使側支循環有效地建立,分支血流相應地增加,血液供應得以補償,從而使組織遭受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可以緩和,臨床上甚至沒有明顯的缺血癥狀。如果病變發展較快,側支循環建立不完全,代償有限,患者可出現明顯的間歇性跛行和肢體疼痛等癥狀。根據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將臨床表現分為4期。
第1期,輕微主訴期?;颊邇H感覺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后易疲勞,肢端易發生足癬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間歇性跛行期。當患者在行走時,由于缺血和缺氧,較常見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產生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癥狀有所緩解,才能繼續活動。如再行走一段距離后,癥狀又重復出現。小腿間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變最常見的癥狀。
第3期,靜息痛期。當病變進一步發展,而側支循環建立嚴重不足,使患肢處于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態,即使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疼痛一般以肢端為主。
第4期,組織壞死期。主要指病變繼續發展至閉塞期,側支循環十分有限,出現營養障礙癥狀。在發生潰瘍或壞疽以前,皮膚溫度降低,色澤為暗紫色。早期壞疽和潰瘍往往發生在足趾部,隨著病變的進展,感染、壞疽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癥狀。
二、診斷
大多數動脈硬化閉塞性患者,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可做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