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緩慢 本病起病緩慢、隱匿,病程多呈漸進性發展,且持續時間較長。可因某種誘因,包括輕微外傷或過勞而發病,甚至可使病情迅速惡化。
2.主要癥狀 患者多發癥狀為下肢麻木及感覺異常(二者約占70%);單側或雙側下肢無力,步行困難(約占60%以上);50%的患者行走時有踩棉花感;40%的患者有胸腹部束帶感或其他癥狀,如下肢放射痛、背痛等。
3.體征 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下肢的肌力減退,胸髓受損節段平面以下感覺減弱或消失,且可伴有淺反射減弱、錐體束征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等。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特點、影像學所見及手術探查。
1.臨床特點 本病可見于胸椎的各個節段,起病隱匿,臨床表現大多較為復雜,易誤診,尤其是在CT及MRI技術出現以前的年代里。
患者早期主要表現為下肢肢體的麻木與無力,并有其他感覺異常、胸腹束帶感及肢體發緊等。病變位于胸椎中上段者,可有明顯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傷體征,查體時顯示痙攣步態、肌張力增高及病理征陽性。此時,可結合胸髓感覺障礙平面及上肢檢查結果來確定病變水平。如病變發生于下胸椎,由于骨化發生率高、程度嚴重且往往合并胸12~腰1,甚至以下水平的韌帶骨化或下腰椎疾患,亦可同時累及胸腰段處脊髓及神經根。此時,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同時損傷的混合性癱或軟癱癥狀,何者為重主要取決于壓迫的部位和程度。在臨床上應與頸腰綜合征及胸、腰椎其他病變相鑒別。
2.影像學所見 影像學檢查對本病的確診具有重要作用。
(1)X線平片:凡疑有本病者,均應常規攝X線平片,并以此作出初步診斷,同時應排除其他骨關節病變的可能性。X線平片上多能發現胸椎黃韌帶骨化灶,應注意觀察。
(2)脊髓造影:單純椎管造影只能提示椎管的梗阻性病變及程度,但不能定性及全面反映病變的部位。
(3)CT檢查:對本病的診斷最為理想,不僅可以顯示OLF的部位、形態、大小和繼發性椎管狹窄的程度(尤其對細微的小關節骨化、增生性病變等更為敏感),而且對椎管內結構的觀察也較為細致。
(4)CTM檢查:更能夠反映脊髓的形態變化及程度,但與造影劑影像重疊,有時難以反映致壓物的部位、形態及大小,尤其對骨化程度及神經組織的觀察仍欠滿意。
(5)MRI檢查: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既可對矢狀面進行大范圍觀察,又便于發現病變及排除椎管內可能存在的其他疾患。但對骨化的韌帶橫斷面顯示欠佳,且對早期、較小或偏側性病變容易漏診。
綜上所述,就診斷準確率而言,MRI與CT(或CTM)二者的結合是診斷本病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