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癥狀診斷
一、癥狀
根據病變的嚴重程度,分為3型:
Ⅰ型是最輕的一型。表現為小腦扁桃體通過枕骨大孔向下疝入椎管內,延髓輕度向前下移位,第四腦室位置正常。常伴頸段脊髓空洞癥、顱頸部骨畸形。
Ⅱ型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表現為小腦扁桃體伴或不伴蚓部疝入椎管內,第四腦室變長、下移,某些結構如顱骨、硬膜、中腦、小腦等發育不全,90%有腦積水,常合并脊髓空洞癥、神經元移行異常、脊髓脊膜膨出等。
Ⅲ型為最嚴重的一型,罕見。表現為延髓、小腦蚓部、四腦室及部分小腦半球疝入椎管上段,合并枕部腦膜腦膨出,并有明顯頭頸部畸形、小腦畸形等。
Chiari重新將之分為4型,他在前3型的基礎上又增加第Ⅳ型:即小腦發育不全,但不疝入椎管內。該型不被人們所接受。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女性多于男性。Ⅰ型多見于兒童及成人,Ⅱ型多見于嬰兒,Ⅲ型常在新生兒期發病,Ⅳ型常于嬰兒期發病。據報道從出現癥狀到入院時間為6周~30年,平均4.5年。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最常見的癥狀為疼痛,一般為枕部、頸部和臂部疼痛,呈燒灼樣放射性疼痛,少數為局部性疼痛,通常呈持續性疼痛,頸部活動時往往疼痛加重。其他癥狀有眩暈、耳鳴、復視、走路不穩及肌無力等。
常見的體征有下肢反射亢進和上肢肌肉萎縮。約50%以上的病人有感覺障礙,上肢常有痛、溫覺減退,而下肢則為本體感覺減退。眼球震顫常見,出現率43%。軟腭無力伴嗆咳者占26.7%。視盤水腫罕見,而有視盤水腫者多同時伴有小腦或橋腦腫瘤。Saez(1976)根據其主要體征不同分為6型,各型表現為:
1.枕骨大孔區受壓型 占38.3%,為顱椎結合處病變累及小腦、腦干下部和頸髓。表現為頭痛、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吞咽困難和運動無力,以及皮質脊髓束、脊髓丘腦束和背側柱的癥狀。各種癥狀綜合出現,很難確定哪一結構是主要受累者。
2.發作性顱內壓力增高型 占21.7%,其突出的癥狀是用力時頭痛,頭痛發作時或頭痛后伴有惡心、嘔吐、視力模糊和眩暈。神經系統檢查正常或僅有輕微和不太明確的定位體征。
3.脊髓中央部受損型 占20%,其癥狀體征主要歸于頸髓內部或中央部病變。表現為肩胛區的痛覺分離性感覺障礙,節段性無力或長束癥狀,類似脊髓空洞癥或髓內腫瘤的臨床表現。
4.小腦型 占10%,主要表現為步態、軀干、或肢體的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吶吃和皮質脊髓束癥。
5.強直型 占6.7%,表現為強直狀態,發作性尿失禁,肢體有中重度痙攣,下肢比上肢更明顯。
6.球麻痹型 占3.5%,有后組腦神經功能單獨受損的表現。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Ⅰ型主要表現為枕大孔區受壓綜合征,即后組腦神經癥狀、小腦體征、頸神經及頸髓癥、顱內壓增高和脊髓空洞癥等表現。Ⅱ型為出生后可有喂養困難、喘鳴、窒息,可合并精神發育遲緩、進行性腦積水、高顱內壓及后組腦神經癥狀。
二、診斷
根據發病年齡、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診斷一般不難,尤其是CT及MRI的臨床應用使其診斷變的簡單、準確、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