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臟猝死癥狀
心臟性猝死的經過大體上可分為4個時期。即前驅期,終末事件開始,心臟驟停和生物學死亡。不同的患者各期表現也有明顯差異。根據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統計36例冠心病猝死患者發生猝死時即時表現,36例中意識突然喪失者20例,其中8例伴有抽搐,晨間洗漱死于衛生間1例,洗澡時死亡1例,在睡眠中死亡6例,突然心前區疼痛、喘憋、腹部不適隨即在20min內意識喪失者8例。由此可見,在發生心臟性猝死的前數天到數月,有些患者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氣短、乏力等非特異性表現。但亦可無前驅表現,直接發生心臟驟停。而有些報道佩帶動態心電圖的猝死患者,當時心電記錄多為心室顫動,說明心臟驟停時多為心室顫動。部分患者先有心臟缺血或左室功能不全癥狀,迅即發生心臟驟停。心臟驟停前未訴有不適感覺者,是否有無癥狀心肌缺血則不能確定。心臟驟停后腦血流銳減,可導致意識突然喪失。下列體征有助于判斷是否發生心臟驟停:意識喪失,頸、股動脈搏動消失,呼吸斷續或停止,皮膚蒼白或明顯發紺。如聽診心音消失更可確立診斷。經檢查確立診斷后,應立即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
1.病史及體格檢查
有些心臟性猝死的患者在發病前數分鐘或數天可出現心前區疼痛、胸悶、心悸、氣短、乏力等癥狀。有的呈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現,有的發生頻發室性期前收縮。所以,如冠心病、心肌病或彌漫性心肌炎的患者出現以上癥狀應高度警惕,防止發生心臟性猝死。
2.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近10年來,大量研究表明,心率變異性與心臟性猝死之間存在肯定的相關關系。在心率變異性指標中,SDNN<50ms為心率變異性高度抑制,SDNN<100ms為心率變異性中度抑制。如心率變異性受抑制,提示心臟性猝死的發生率增加。
3.Q-T離散度(QT dispersion,QTd)
Q-T離散度是體表心電圖不同導聯間最長、最短QT間期(QT)的差值。近年研究表明,QTd可反映心室復極的不均一性和電不穩定性。QTd的正常參考值為<50ms,50~70ms有參考價值,以>70ms有診斷價值。臨床研究顯示,長QT綜合征患者,心梗后有室速的患者,心臟性猝死以及藥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離散度增加。研究表明,猝死患者的QTd遠大于其他心臟病患者。所以,QTd對心臟性猝死有預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