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癥狀診斷
一、癥狀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據統計,有上述低血壓狀態的人約占健康人的2.5%~3.5%,常見于經常從事較大運動量的人群如體育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而體型瘦長的年輕婦女也不少見。生理性低血壓可有家族性傾向,無重要臨床意義。
2.原發性低血壓病主要有以下表現
(1)疲乏、無力:
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軟無力,經午睡或休息后可好轉,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這種倦怠感與患者實際工作或活動所消耗的體力不相稱,即這種乏力并非都是因疲勞過度所致。這種疲乏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過多的肌肉收縮不協調,而不恰當地消耗肌力所致。
(2)頭痛、頭暈:
在低血壓病的患者中,頭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訴,其頭痛往往在緊張的腦力或體力活動后較為明顯,頭痛性質和程度不一,多表現為顳頂區或枕下區隱痛,也可呈劇烈的搏動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頭暈輕重不一,輕者兩眼發黑、眩暈;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暈厥倒地,常在突然改變體位,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時最易發生。此外,靜止而又負擔過重的工作條件下也易發生。頭痛和頭暈可能與血壓低致腦灌注不足有關。
(3)心前區隱痛或不適:
低血壓病患者心前區隱痛、不適,不僅可在體力勞動或緊張腦力勞動時發作,在安靜時也可發作,甚至引起心絞痛樣發作,尤其多見于40歲以上患者,這種情況不僅見于低血壓病并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于血壓過低本身導致冠脈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產生上述癥狀。
(4)神經功能障礙:
可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和失眠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可表現為多汗、皮膚蒼白或輕度發紺,渾身忽冷忽熱,時有蟻爬感,手腳麻木等。
(5)內分泌功能減退的現象:
主要表現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一類物質不足,部分患者血糖降低和性功能衰退。
(6)其他:
可表現為食欲不振、腹部不適、消化不良,以及血紅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征象。
原發性低血壓病的診斷主要根據動脈血壓測值達低血壓標準,除外繼發性低血壓病和生理性低血壓狀態,結合上述臨床表現可以作出診斷。
二、診斷標準
在眾多疾病中均有血壓的變化,且其相對于患者其他臨床征候具有客觀性、可重復測量性、量化性等特點,故血壓監測是臨床實踐中一項重要的常規工作,對于觀察和評價疾病的轉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簡單地根據血壓計讀數,即可判斷患者是否有低血壓。這看似輕松。但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僅僅滿足于發現并治療患者所表現的低血壓還遠遠不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常常是某一種潛在疾病的外在表現之一,而這種潛在疾病對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要大于低血壓癥狀本身。所以,發現患者有低血壓時,應以其為線索,結合各類臨床資料,進行縝密的鑒別診斷,溯源求根,達到治療的最終目的。
形成機制
1、動脈血壓的形成機制。
2、影響動脈血壓降低的因素。
1、心臟每搏輸出量減少。
2、心率減慢。
3、外周阻力減小。
4、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貯器作用減弱。
5、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失調
三、分類
低血壓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平時我們討論的低血壓大多為慢性低血壓。慢性低血壓據統計發病率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達10%。
1、體質性低血壓
一般認為這與遺傳和體質瘦弱無關,多見于20-50歲的婦女和老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備、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癥狀更為明顯。
2、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性低血壓是患者從臥位改變到直立位時,或長時間站立時出現血壓突然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并伴有明顯癥狀,如: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知功能障礙、心悸、頸脊部疼痛等。多種疾病可用起直立性低血壓,如多系統萎縮、糖尿病、帕金森氏綜合癥,或其他情況如:久病臥床,體質虛弱的老年人。
3、繼發性低血壓
由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風濕性心臟病,降壓藥,抗抑郁藥,慢性營養不良和血液透析等。
4、餐后低血壓
餐后發生的低血壓。
5、排尿性低血壓
排尿中或排尿后突然暈倒,神志不清,發作后2-3分鐘恢復正常。多因夜間膀胱滿后突然排空使腹腔壓力驟減,靜脈擴張,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所致。
6、藥物性低血壓
老年因病服用降壓藥如甲基多巴,胍乙啶、優降寧、安定類、氯丙秦嗪、奮乃靜,雙氫克尿噻、速尿、抗心絞痛藥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也可引起低血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