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性血管改變
(1)大理石樣皮膚(marble skin):通常發生于正常嬰兒和青年女性下肢及軀干,系皮膚血管對寒冷刺激的一種生理性反應。由于寒冷使皮膚血管收縮,靜脈短路開放,靜脈壓增高或血液黏滯性增高,血流緩慢,于是皮膚出現青紫色的網狀變化。病變多較彌漫,但程度較輕,常無自覺癥狀,溫暖后即自行消失,一般不伴發其他疾病,但有時可伴有凍瘡、肢端青紫癥和紅紺癥,嚴重時與皮膚網狀青斑不易區分。
(2)葡萄狀青斑(livedo racemosa):系擴張淤血的靜脈分支呈不規則的樹枝狀或葡萄狀暗紅色斑片,其邊緣逐漸消失于正常皮膚中,是局部動脈病變比較嚴重時引起皮膚淺層靜脈淤血的結果,其顏色不易受外界溫度影響而改變。
(3)網狀青斑(livedo reticularis):
①先天性網狀青斑:是皮膚少見的發育缺陷,病情較為嚴重,常為非對稱性,可伴有皮膚萎縮。一般不伴有其他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大多數患者可隨年齡的增長而病情減輕。
②原發性網狀青斑:皮膚呈青紫色的網狀變化,對稱地分布于兩下肢近端,有時在上肢和軀干。往往是在冬天或受冷時出現,夏天或溫暖時消失。一般無自覺癥狀,或于受寒冷時感刺痛、麻木或感覺異常。其發生原因不明,寒冷僅是誘發或加重因素。可能與發病有關的其他因素是:
A.局部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使血液凝固性升高或纖溶活性降低。
B.直接免疫熒光檢查發現真皮小血管壁內免疫球蛋白或補體沉積。
由于在通常情況下,青斑部位溫度較正常為低,故除前述因素外,還可能有某種固有因素存在。若持續發作,皮膚顏色不隨溫度而改變。或為免疫復合物沉積,就由功能性血管改變發展成為器質性血管病變,即成為網狀青斑性血管炎,出現瘀斑、出血性丘疹、血皰及皮下結節等損害。病變進一步發展則成潰瘍,其直徑為1~5mm,形狀不規則,深淺不一,有毛細血管擴張和含鐵血紅素沉著的近緣,并可由動脈閉塞而引起疼痛。潰瘍愈合緩慢,愈合后遺留白色萎縮性瘢痕。病期長短不一,損害反復發作,以致新舊損害同時存在。一般只是皮膚損害,但少數患者呈進行性發展,除伴發Raynaud現象和肢端青紫癥外。還可伴發系統性血管疾病。
潰瘍發生有時與季節有關,其特征如下:
A.冬季潰瘍:是在已有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可能因寒冷使病情加重,發生潰瘍。至溫暖季節病情可隨之減輕。有時伴發其他部位的血管病變。
B.夏季潰瘍:在夏天,患者下肢水腫,而后在踝部和足背發生青紫色結節,進一步發展成潰瘍。這可能是由于血管病變,產生長期淤血、水腫的結果。至冬天而有愈合傾向。一般不伴發系統性血管疾病。
③繼發性網狀青斑:由各種原因引起,常伴發于某些系統性疾病,而青斑損害多出現于系統性疾病之前。其皮膚損害表現與原發性者相似,損害分布與伴發病有關,常為樹枝狀,非對稱性,反映局部損害情況。
2.器質性血管改變 關于網狀青斑性血管炎、網狀青斑樣血管炎、節段性透明性血管炎和白色萎縮等這些疾病的異同尚有不同意見。這些疾病的皮膚血管炎損害和網狀青斑損害的病例中,只約半數病例于兩側大腿發生網狀青斑,并都出現在小腿血管病變之后1~3年,冬天發生,夏天消失,未見在此基礎上發展成器質性血管炎損害病例;而血管炎皮膚損害均發生在小腿,其原發損害為針頭大的瘀點,而后發展成色素沉著的萎縮性瘢痕,周圍可有毛細血管擴張和新的瘀點,并多在夏天加重,冬天減輕,以同一藥物治療,小腿血管炎損害痊愈,而對大腿的網狀青斑損害無效。日本文獻中對類似疾病,不管有無網狀青斑,多稱為網狀青斑樣血管炎。白色萎縮除見于網狀青斑性血管炎外,亦可見于靜脈曲張性潰瘍愈合之后,還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皮膚細小血管閉塞后的結果。因此它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皮膚小血管閉塞病變的結果,是一種癥狀而不是獨立的疾病。文獻中認為,節段性透明性血管炎和網狀青斑性血管炎是各有特點的兩種不同的獨立疾病。網狀青斑主要是功能性血管障礙,是多種疾病的一種伴發病變。
根據臨床表現可確診,組織病理檢查有輔助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