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體征:
1. 慢性發炎性下背痛通常是最早的表現,特點為隱匿性發作、疼痛超過三個月、休息后加重、運動后改善,病人常會有晨間僵硬的情況,甚至在半夜因僵硬疼痛而醒來。
2. 通常最早發病的位置是在骶髂關節,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及大腿后側,有時可至大腿外側或前側,通常不會到達膝蓋以下,隨著疾病的進展,發炎漸漸向腰椎、胸椎進行,最后可影響頸椎,脊椎的活動范圍變差,初期為后彎側彎受限,晚期時前彎亦受限。
3. 病人常會有胸肋關節或肋椎關節附近的疼痛,主要是肌腱附著處的發炎,感覺類似肋膜的疼痛,吸氣時疼痛增加,局部會有壓痛,需與肋膜炎做鑒別診斷,這種發炎最終可導致胸腔擴張能力下降,使得病人的呼吸主要靠橫隔膜的升降來完成
4. 有部分病人會有周邊關節炎,其中以髖關節最多,其它常見的是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有髖關節炎,嚴重時會造成關節活動受限、下蹲困難、跛行、兩腳不等長。
5. 肌腱、韌帶附著于骨頭處的接骨點病變,常見于腳跟的阿基里斯腱炎,腳底的足底筋膜炎,會有紅腫熱痛的情況,甚至影響走路,骨盆附近的肌腱附著點也常發炎,有局部的壓痛。
6. 十六歲以前發病的幼年型強直性脊柱炎,常起始于周邊關節炎,尤其是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或是后腳跟的阿基里斯腱炎或足底筋膜炎,幾年后才漸漸出現典型的脊椎關節炎的癥狀,且在這些病人的周邊關節炎,通常會有比較嚴重的侵犯。
7. 女性的強直性脊柱炎,通常脊柱關節和骶髂關節的癥狀較輕微,但會有早期侵犯周邊關節或頸椎,然預后通常良好。
8. 大部分病人可以控制良好,病情進展緩慢,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漸漸出現脊椎黏合,造成駝背、變形,在生物力學上不耐沖撞,有時會因為輕微的撞擊就發生骨折,常見的位置是頸胸椎交界處,或胸腰椎交界處,引起四肢癱瘓或下半身癱瘓、大小便功能失常。
二、檢查:
可行CT、 磁共振(MRI)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檢查。
三、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不難得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