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病癥狀診斷
一、癥狀
1.皮克病起病隱襲,病程緩慢進展,多為中老年發病,發病年齡30~90歲,60歲為高峰,多在70歲前發病,女性較多。40%的患者有家族史,其余為散發。
2.皮克病的臨床經過可分為3期,早期以明顯人格改變、情感變化和行為異常為特征,表現為易激惹、暴怒、固執、情感淡漠和抑郁情緒等,漸出現行為異常、性格改變、舉止不適當、缺乏進取心、對事物漠不關心及沖動行為等;部分患者出現Kluver-Bucy綜合征,表現為遲鈍、淡漠、順從、視覺失認、口部過度活動(hyperorality)、思維變化過速(hypermetamorphosis)、善饑和過度飲食,把撿到的任何東西如廢紙、垃圾和糞便等都放入口中試探和吃掉,并有情感抑郁、焦慮、軀體異常感和片段妄想等。
3.隨病情進展可出現認知障礙,逐漸不能思考,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與Alzheimer病相比認知障礙不典型,空間定向保存較好,記憶障礙較輕。言語能力障礙較明顯,逐漸言語減少、詞匯貧乏、刻板語言、模仿語言和失語癥,后期可出現緘默癥。
4.神經系統體征如吸吮反射、強握反射可在病程早期出現,晚期發生肌陣攣、錐體束及錐體外系損害如帕金森病綜合征等。
二、診斷
目前額顳癡呆和皮克病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以下標準可作參考:
1.中老年人(通常50~60歲)早期緩慢出現人格改變、情感變化和舉止不當,逐漸出現行為異常,如Kluver-Bucy綜合征。
2.言語障礙早期出現,如言語減少、詞匯貧乏、刻板語言和模仿語言,隨后出現明顯失語癥,早期計算力保存,記憶力障礙較輕,視空間定向力相對保留。
3.晚期出現智能衰退、遺忘、尿便失禁和緘默癥等。
4.CT和MRI顯示額和(或)顳葉不對稱性萎縮。
5.病理檢查發現Pick小體和Pick細胞。
具備1~4項,排除其他癡呆疾病,臨床可診斷為額顳癡呆,如有家族史、遺傳學檢查發現tau蛋白基因突變可確診;具備1~5項可確診為皮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