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1.典型病例
起病年齡2~16歲,平均11歲,絕大多數在20歲以前起病,首發癥狀為軀干和下肢共濟失調,步態不穩,跑步困難,Romberg征陽性(兩下肢并攏不能站穩),以后累及上肢,表現為震顫,指鼻試驗陽性,輪替運動不良等,少數病例以脊柱側彎,肢體笨拙或心臟病為首發癥狀,早期不一定有構音障礙,錐體束征或深感覺減低或消失,數年后這些癥狀都相繼出現,跟腱和膝腱反射消失,多數病人上肢腱反射也消失或減弱,雙側巴氏征陽性但肌張力不高,下肢振動覺和位置覺減弱或消失,觸覺減退,痛,溫覺正常,2/3以上病人有脊柱側彎,嚴重者影響心肺功能,常見弓形足或內翻足見圖1,晚期可見肢體遠端肌肉萎縮和無力,下肢較上肢明顯,晚期還可見視神經萎縮,白內障,眼球震顫,少數病人有感覺神經性耳聾,眩暈,病晚期智力發育遲緩,心理過程減慢和情緒不穩等均不少見。
心肌病常為進行性,心律不齊,心力衰竭可在共濟失調癥狀以后出現,也可在以前出現,心電圖異常在神經癥狀出現以前即可測知,可見T波倒置,ST段下降,QRS波幅低或心律失常,心臟擴大,有雜音,超聲心動圖顯示肥厚性心肌病,晚期有心力衰竭,此外,糖尿病或糖耐量曲線異常約見于10%~20%的病人,一般在30~40歲時明顯。
體感誘發電位不論病期或病情輕重,均為異常,肌電圖可見肌束震顫,MRI可見脊髓萎縮,上頸段明顯,PET在尚能行走的病人可見腦局部葡萄糖代謝率比正常為高,而在晚期已不能行走的病人則局部代謝率降低。
2.不典型的Friedreich共濟失調
常可見到,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確診常需靠基因分析。
(1)遲發型Friedreich:30歲左右起病,進展較慢,癥狀較輕。
(2)腱反射保留的FA:15歲以前起病,膝,踝腱反射存在,早期心肌病,病死率高。
(3)伴有維生素E缺乏的FA:有典型FA的臨床癥狀,維生素E缺乏。
(4)不伴心肌病,骨骼異常,肌萎縮的病例。
(5)MRI顯示脊髓變性輕而小腦變性重的病例。
(6)共濟失調伴眼球運動失用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進行性小腦性共濟失調,腱反射消失,周圍神經病,眼球運動失用癥,脊柱側彎,內翻足,1~15歲起病,壽命較長。
二、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家族史,可以做出初步診斷,但由于本病的表型差別很大,最準確的診斷要靠DNA檢測,在DNA分析之前,可參考Harding(1981)的臨床診斷標準以做出可能的診斷:
1.兒童起病。
2.隱性遺傳。
3.進行性軀干和下肢共濟失調。
4.下肢腱反射消失。
5.逐漸出現構音障礙,錐體束征,深感覺障礙,肢體無力。
6.心肌病。
7.10%伴發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
8.約2/3有脊柱側彎,弓形足。
9.少數出現遠端肌萎縮,視神經萎縮,白內障,眼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