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腺病毒肺炎癥狀
病灶性或融合性壞死性肺浸潤和支氣管炎為本病主要病變。肺炎實化可占據一葉的全部,以左肺下葉最多見。肺切面上從實化區可擠壓出黃白色壞死物構成的管型樣物,實化以外的肺組織多有明顯的氣腫。鏡檢所見病變,以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周圍炎為中心,炎癥常進展成壞死,滲出物充滿整個管腔,支氣管周圍的肺泡腔內也常有滲出物,大都為淋巴、單核細胞、漿液、纖維素,有時伴有出血,而中性白細胞則很少,肺泡壁也常見壞死。炎癥區域的邊緣可見支氣管或肺泡上皮增生,在增生而腫大的上皮細胞核內??梢姾藘劝w,其大小近似正常紅細胞,境界清晰,染色偏嗜酸性或嗜兩色性,其周圍有一透明圈;核膜清楚,在核膜內面有少量的染色質堆積;但胞漿內無包涵體,也無多核巨細胞形成,因此,在形態學上可與麻疹病毒肺炎及肺型巨細胞包涵體病區別。此外,全身各臟器如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臟均有間質性炎癥與小血管壁細胞增生反應。
根據1959~1963年北京245例經病毒學證實的3、7型嬰幼兒腺病毒肺炎的分析,其臨床特點可概述如下。
1.表現
(1)起?。?p class="article_content_text">潛伏期3~8天。一般急驟發熱,往往自第1~2日起即發生39℃以上的高熱,至第3~4日多呈稽留或不規則的高熱;3/5以上的病病例最高體溫超過40℃。
?。?)呼吸系統癥狀
大多數病兒自起病時即有咳嗽,往往表現為頻咳或輕度陣咳,同時可見咽部充血,但鼻卡他癥狀較不明顯。呼吸困難及發紺多數開始于第3~6日,逐漸加重;重癥病例出現鼻翼扇動、三凹征、喘憋(具有喘息和憋氣的梗阻性呼吸困難)及口唇指甲青紫。叩診易得濁音;濁音部位伴有呼吸音減低,有時可聽到管性呼吸音。初期聽診大都先有呼吸音粗或干羅音,濕羅音于發病第3~4日后出現,日漸加多,并經常有肺氣腫征象。重癥病兒可有胸膜反應或胸腔積液(多見于第2周),無繼發感染者滲出液為草黃色,不混濁;有繼發感染時則為混濁液,其白細胞數多超過10*109/L。
(3)神經系統癥狀:
一般于發病3~4天以后出現嗜睡、萎靡等,有時煩躁與萎靡相交替。在嚴重病例中晚期出現半昏迷及驚厥。部分病兒頭向后仰,頸部強直。除中毒性腦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腦炎,故有時需作腰穿鑒別。
?。?)循環系統癥狀:
面色蒼白較為常見,重者面色發灰。心律增快,輕癥一般不超過每分鐘160次,重癥多在160~180次,有時達200次以上。心電圖一般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重癥病例有右心負荷增加和T波、ST段的改變及低電壓,個別有1~2度房室傳導阻滯,偶而出現肺性P波。重癥病例的35.8%于發病第6~14日出現心力衰竭。肝臟逐漸腫大,可達肋下3~6cm,質較硬,少數也有脾腫大。
?。?)消化系統癥狀:
半數以上有輕度腹瀉、嘔吐,嚴重者常有腹脹。腹瀉可能與腺病毒在腸道內繁殖有關,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于病情重、發高熱而影響了消化功能。
?。?)其他癥狀:
可有卡他性結膜炎、紅色丘疹、斑丘疹、猩紅熱樣皮疹,扁桃體上石灰樣小白點的出現率雖不高,也是本病早期比較特殊的體征。
2.X線檢查
X線形態與病情、病期有密切關系。肺紋理增厚、模糊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現。肺部實變多在發病第3~5天開始出現,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狀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兩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見。發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隨病情發展而增高,病變也增多,分布較廣,互相融合。與大葉肺炎不同之處是,本病的病變不局限于某個肺葉。病變吸收大多數在第8~14天以后。有時若病變繼續增多、病情增重,應疑有混合感染。肺氣腫頗為多見,早期及極期無明顯差異,為雙側彌漫性肺氣腫或病灶周圍性肺氣腫(圖1)。1/6病例可有胸膜改變,多在極期出現胸膜反應,或有積液。
圖1 腺病毒肺炎,肺氣腫
3歲,女孩。持續高熱咳喘8天,咽拭子分離出Ⅶ型腺病毒。X線胸片顯示右肺門增密,兩肺內帶紋理增厚粗多,右肺內帶片狀陰影,兩下肺透亮度明顯增高,兩膈位于第10后肋水平,膈面弧度變平,為重度肺氣腫表現
3.病程
本癥根據呼吸系和中毒癥狀分為輕癥及重癥。熱型不一致,多數稽留于39~40℃以上不退,其次為不規則發熱,弛張熱較少見。輕癥一般在7~11日體溫驟降,其他癥狀也較快消失,唯肺部陰影則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癥病例于第5~6病日以后每有明顯嗜睡,面色蒼白發灰,肝腫大顯著,喘憋明顯,肺有大片實變,部分病例有心力衰竭、驚厥、半昏迷。恢復者于第10~15日退熱,驟退與漸退者各占半數,有時驟退后尚有發熱余波,經1~2日后再下降至正常。肺部病變的恢復期更長,需1~4月之久,3~4個月后尚不吸收者多有肺不張,日后可能發展成支氣管擴張。我們曾對3、7型腺病毒肺炎經過1~5年隨訪,30.1%有慢性肺炎、肺不張及個別支氣管擴張。以后又對3、7、11型腺病毒肺炎109例進行10年遠期隨訪,X線平片45.3%有肺間質增厚、纖維化和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炎合并支氣管擴張占3.8%;支氣管擴張及慢性肺炎則各占4.7%。
學齡前期與學齡期兒童的腺病毒肺炎,一般均為輕癥,常有持續高熱,但呼吸及神經癥狀不重。麻疹并發或繼發腺病毒肺炎時,則所有癥狀均較嚴重,病情常易突然惡化。
我們曾觀察34例(1964~1980)11型腺病毒肺炎的臨床表現,與3、7型腺病毒肺炎的癥狀無明顯差異,但重癥及死亡者與3型相似,而較7型者明顯為少。
1~5月小嬰兒腺病毒肺炎的臨床特點:我們曾觀察38例(3型20例,7型12例,11型6例,1981~1983),8例為毛細支氣管炎,30例為肺炎,多為低度或中度發熱,熱程短,無肺部實變體征,胸片以小片陰影為主,萎靡、嗜睡等神經癥狀的發生較6月以上嬰幼兒少且輕,臨床上無法與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肺炎區別,致使本組病例在病原學報告前無1例臨床診斷為腺病毒肺炎。
二、診斷
應根據流行情況,結合臨床進行診斷。典型嬰幼兒腺病毒肺炎早期與一般細菌性肺炎不同之處為:①大多數病例起病時或起病不久即有持續性高熱,經抗生素治療無效;②自第3~6病日出現嗜睡、萎靡等神經癥狀,嗜睡有時與煩躁交替出現,面色蒼白發灰,肝腫大顯著,以后易見心力衰竭、驚厥等合并癥。上述癥狀提示腺病毒肺炎不但涉及呼吸道,其他系統也受影響;③肺部體征出現較遲,一般在第3~5病日以后方出現濕性羅音,病變面積逐漸增大,易有叩診濁音及呼吸音減低,喘憋于發病第二周日漸嚴重;④白細胞總數較低,絕大多數病兒不超過12*109/L(12000/mm3),中性粒細胞不超過70%,中性粒細胞的堿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藍染色較化膿性細菌感染時數值明顯低下,但如并發化膿性細菌感染則又上升;⑤X線檢查肺部可有較大片狀陰影,以左下為最多見。總之,在此病流行季節遇有嬰幼兒發生較嚴重的肺炎,且X線和血象也比較符合時,即可作出初步診斷。有條件的單位,可進行病毒的快速診斷。目前可進行免疫熒光技術(間接法較直接法更為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及特異性IgM測定,唯此三種方法均不能對腺病毒進行分型,是其不足之處。而常規咽拭子病毒分離及雙份血清抗體檢查,只適用于實驗室作為回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