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預防:
1)糖尿病性神經病的真正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現在認為主要與糖尿病引起的糖、脂肪、磷脂等代謝障礙及由于周圍神經等的滋養血管的動脈硬化、中外膜肥厚、玻璃樣變性甚至閉塞等血管性障礙有關。致使神經纖維節段性脫髓鞘性變化,軸索膨脹變性、纖維化及運動終板腫瘤等。病變主要見于周圍神經、脊髓后根,亦可見于興奮髓后索及肌肉,因此,糖尿病性神經病的診斷與治療重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降低糖尿病性神經病的發病及發展。
2)“早”重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迅速攀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隨著時間的延長,有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被診斷合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很多人因此病情惡化致殘甚至喪失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初期的患者一定要加強認識,因為即使在血糖得到較好控制后,仍然有較大比例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所以不能僅憑控制血糖就萬事大吉了,同時還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或減緩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如果及早重視,防患于未然,把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控制在糖尿病初期,使其預后良好,就能使糖尿病患者依然享受到與正常人同樣高質量的生活。
3)“早”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常出現在糖尿病早期,起病隱匿、進展緩慢,臨床表現變異很大,神經小纖維病變初期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甚至采用肌電圖方法亦不能發現異常。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體現癥狀包括:肢體麻木、對稱性下肢疼痛、燒灼樣疼痛、針刺樣疼痛、感覺異常、冷熱交替感、感覺過敏,所有癥狀都有夜間加重的傾向。體征包括痛覺、溫度覺和震動覺都降低、小肌肉廢用性萎縮、少汗、足背靜脈擴張。一般只有出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和體征,患者方能自行尋醫治療,但這往往已經錯過了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最好時機,增大了患者康復的時間和難度。對于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及早明確診斷,有助于及時有效地醫學干預,從而可能減慢或停止病情進展甚至逆轉。早期發現是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治療良好預后的重要前提,包括定量感覺功能測定、皮膚活檢與表皮間神經末梢密度測定、角膜共聚焦顯微鏡等新技術的應用。
4)“早”治療:對于診斷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首先必須嚴格平穩地控制血糖,因為血糖代謝的紊亂會加速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惡化。但血糖控制藥物的應用并不能完全杜絕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所以在配合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血糖調節治療基礎上,越早進行針對性藥物干預治療,越有利于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病情的好轉和康復。甚至有專家提示,只要確診為糖尿病,不管有無癥狀,都應該積極的選擇藥物進行治療,以預防周圍神經病變的出現。
2.其他注意事項:
1)本病作為糖尿病的并發癥出現。
2)可因糖尿病性血管病變,并發腦血栓形成,尤其是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和癡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