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1.病理學檢查:繼發于截囊術、線狀摘除術或囊外摘除術后的白內障、殘余的晶狀體纖維積水腫脹,形成大而圓的膀胱樣細胞,并可在其間出現液體、馬氏小球和透明樣團塊,也可出現膽固醇或鈣質等物沉積現象。赤道部上皮細胞常常顯著增殖,出現核分裂現象,可認為系再生的表現,囊上皮增殖,甚至 可以圍繞囊破裂的前面生長,增殖的上皮細胞中形成大空泡,稱為晶狀體上皮Elschnig珠。有時也可見囊樣上皮形成。 當有血液進入囊內時,可出現梭形細胞和纖維增殖,呈纖維組織形狀。當虹膜色素顆粒從色素上皮分解出來時,晶狀體囊外可覆以色素。有時尚可見增殖的色素上皮細胞混雜在晶狀體細胞和晶狀體物質內。當有炎癥改變時,多形核白細胞可進入后發性白內障內,如睫狀膜形成后也常與后發性白內障相連,并可進入其內。
對手術效果存在疑慮或特殊要求,懷疑合并其他眼病的患者,要進行相關的眼部特殊檢查。
2.角膜內皮細胞檢查:觀察細胞密度(cell density,CD)和六邊型細胞(Hexagocyte)的比例。角膜內皮低于1000/mm2時,應慎重考慮白內障手術方式,以避免出現術后角膜失代償而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
3.視網膜視力檢查:把特定的圖像或視標投射到視網膜上,無論屈光間質是否混濁,直接檢查視網膜的視力,以了解患者手術后可能達到的最佳視力,是術前評價黃斑功能的一種重要檢查方法。
4.視野檢查:對于晶狀體混濁較輕,而具有一定視力的患者,進行視野檢查可發現合并白內障的其他疾病。如中心暗點要警惕黃斑病變的存在,生理盲點的擴大及視野特征性的缺損要警惕青光眼及其他眼底病變的存在。由于白內障也會引起視野的改變,因此要聯系裂隙燈觀察到的晶狀體混濁的部位而加以鑒別。
5.視網膜電流圖(ERG)檢查:目前有閃光、圖形和多焦3種ERG,可記錄視網膜的視錐細胞功能、視 桿細胞功能和混合功能。閃光ERG反映了整個視網膜的功能。圖形ERG主要反映黃斑的功能。多焦ERG能同時記錄中央30°視野內100多個視網膜位點上的ERG,有利于診斷和判斷術后視網膜的功能狀況。臨床上常應用的是閃光ERG,如術前ERG正常或輕度降低,估計術后視力恢復較好,如果術前ERG明顯降低或記錄不到,估計術后的視力恢復不理想。
6.視覺誘發電位檢查(VEP):VEP包括閃光VEP和圖形VEP,用于記錄從視網膜到視皮質的神經通路功能。當黃斑部和視神經出現病變時,可表現為振幅的降低和潛伏期的延長。當患者術前視力小于0.1時,一般采用閃光VEP檢查。而患者視力較好時,可采用圖形VEP檢查。因此在晶狀體明顯混濁時,VEP檢查對術后視功能的恢復程度具有較準確的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