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檢查
一、檢查:
開展的多是與白內障手術相關的一些必要的全身檢查,如血常規,血液生化檢查、尿常規等檢查。了解病人身體的基本狀態,并可以排除白內障發病的其他危險因素。
可以預測手術中出現的異常情況以及術后視力。
1.眼壓檢查:
排除高眼壓引起的視功能損害。
2.房角檢查:
應用房角鏡、超聲生物顯微鏡(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進行房角的檢查,以了解虹膜角膜角的寬窄和開放程度,主要是在伴有青光眼史的患者中,為手術方式的制定提供依據。
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是目前了解眼前段組織結構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能夠檢查虹膜、房角、晶狀體及其懸韌帶情況,特別是在眼前段屈光間質混濁或小瞳孔時,是白內障手術前一種重要的輔助診斷手段。
3.B超檢查(B-ultrasonic Scanning):
對于白內障患者是一種常規檢查方法,可排除玻璃體積血、視網膜脫離和眼內腫瘤等疾患。在晶狀體明顯混濁,眼底鏡檢查不能辨明眼底情況時尤為重要。
4.眼部特殊檢查:
對手術效果存在疑慮或有特殊要求,懷疑合并其他眼病的患者,要進行相關的檢查。
1)角膜內皮細胞檢查:
觀察細胞密度(Cell density,CD)和六邊型細胞(Hexagocyte)的比例。角膜內皮低于1000/mm2時,應慎重考慮白內障手術方式,以避免出現術后角膜失代償而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
臨床主要應用于晶狀體核過硬或不正常角膜內皮細胞人群如高齡老人(80歲以上)、二次內眼手術病人、合并角膜病變的患者以及有眼部外傷史的病人。
2)視網膜視力檢查:
把特定的圖像或視標投射到視網膜上,無論屈光間質是否混濁,直接檢查視網膜的視力,以了解患者手術后可能達到的最佳視力,是術前評價黃斑功能的一種重要檢查方法。常用的有2種方法:
①激光視網膜視力儀:應用激光干涉原理,光穿過混濁屈光間質之間的透明裂隙,讓病人辨認不同空間頻率的平行線條的方向而得出視力
②潛在視力儀(Potential acuity meter,PAM):通過晶狀體混濁的透明部位,投射0.1mm的點光源到視網膜,內含Snellen視力表視標讓病人辨認而得出視力。這2種方法得到的視力大致相當于病人的術后視力,但在一些情況下與手術后患者恢復的視力有明顯的差異:
①混濁致密的白內障、玻璃體積血、散瞳不充分的患者,因光線穿透力有限,視網膜視力一般低于術后視力。當術前視力有0.1或以上時,90%的患者測出的視網膜視力大致等于手術后的視力(在兩行視標以內);當術前視力低于0.1時,僅有60%的患者測出的視網膜視力與術后視力相符。
②特殊眼底改變的患者,如高度近視者或黃斑水腫患者等,其視網膜視力可能高于術后視力。因為這些患者視網膜視力多在0.5以下,而遠離黃斑中心凹的光感受器也能產生0.3~0.5的視力。臨床主要應用于欲了解術后視力的病人以及懷疑眼底病變影響視力的病人。
3)視野檢查:
對于晶狀體混濁較輕而具有一定視力的患者,進行視野檢查可發現合并白內障的其他疾病。如中心暗點要警惕黃斑病變的存在,生理盲點的擴大及視野特征性的缺損要警惕青光眼及其他眼底病變的存在。由于白內障也會引起視野的改變,因此要聯系裂隙燈觀察到的晶狀體混濁的部位而加以鑒別。
4)視網膜電流圖(ERG)檢查:
目前有閃光、圖形和多焦3種ERG,可記錄視網膜的視錐細胞功能、視 桿細胞功能和混合功能。閃光ERG反映了整個視網膜的功能。圖形ERG主要反映黃斑的功能。多焦ERG能同時記錄中央30°視野內100多個視網膜位點上的ERG,有利于診斷和判斷術后視網膜的功能狀況。臨床上常應用的是閃光ERG,如術前ERG正常或輕度降低,估計術后視力恢復較好,如果術前ERG明顯降低或記錄不到,估計術后的視力恢復不理想。
臨床主要應用于視網膜色素變性或全視網膜脫離者,表現為明視和暗視反應的降低甚至消失。視網膜血管性病變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振蕩電位降低。但是對非常致密白內障進行ERG檢查時,由于光線較難到達視網膜,因此會出現假陽性結果。
5)視覺誘發電位檢查(VEP):
VEP包括閃光VEP和圖形VEP,用于記錄從視網膜到視皮質的神經通路功能。當黃斑部和視神經出現病變時,可表現為振幅的降低和潛伏期的延長。當患者術前視力小于0.1時,一般采用閃光VEP檢查。而患者視力較好時,可采用圖形VEP檢查。因此在晶狀體明顯混濁時,VEP檢查對術后視功能的恢復程度具有較準確的預測性。
6)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檢查:
應用近紅外光進行眼前后段結構的斷層掃描,是一種高分辨率橫截面成像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它可在活體內直觀顯示視網膜各層的細微結構,特別是對于黃斑部疾病的診斷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臨床應用于懷疑黃斑裂孔、老年黃斑變性、視網膜前膜的病人。
7)眼底檢查及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條件允許時可以考慮進行。
①眼底檢查:應用直接眼底鏡或間接眼底鏡的紅光反射法,了解晶狀體混濁程度。通過眼底鏡檢查,排除眼底病變尤其是當晶狀體混濁與視力下降不符時。影響術后視力恢復的常見眼底改變有:
A.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B.高度近視眼底病變;
C.老年性黃斑病;
D.黃斑裂孔;
E.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
F.缺血性視神經病變;
G.視網膜脫離。
②眼底血管造影檢查:在應用眼底鏡檢查眼底時,觀察到的是靜止和表面現象,而眼底血管造影則提供了動態和內在的狀況。通過運用造影劑在視網膜和脈絡膜顯影的特性,可全面地了解視網膜和脈絡膜血管的情況,有助于發現異常的新生血管和血管滲漏。造影方法分為2種:
A.熒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以熒光素為造影劑,主要反映視網膜血管情況。
臨床應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視網膜靜脈阻塞、老年黃斑變性(干性型)。
B.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以吲哚青綠為造影劑,主要反映脈絡膜血管情況,多應用于出血性的眼底疾病。
臨床應用:老年黃斑變性(濕性型)、中滲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高度近視新生血管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