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脂肪瘤檢查
一、檢查:
患者常有消化道出血,表現為糞便潛血實驗陽性。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確診的依據。
1.X線鋇餐檢查:芝上消化道鋇餐能發現直徑大于2cm的腫瘤,可見邊緣清晰、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鋇餐能提示包塊位于黏膜下,但不能區別脂肪瘤與其他黏膜下病變。壓迫腫瘤時其形狀發生變化是脂肪瘤的特征,但只有較大的腫瘤才能表現出來。胃脂肪瘤除有胃黏膜下腫瘤的共同特征外,由于脂肪組織密度低,質軟更具其獨特的表現:
1)腫塊所致的缺損區透亮更大,對比更鮮明。
2)形變:脂肪瘤質軟,加壓時缺損影的大小形態可有變化,充盈相時甚至 可時隱時現。胃壁肌層收縮時也可擠壓腫瘤,收縮相時小而趨橢圓,弛張相則變大而呈類圓形。
3)位移:位于幽門前區脂肪瘤的充盈缺損影更易隨蠕動經幽門管部分移入十二指腸球底部而出現“脫垂征”。幽門管也同時增寬。
2.CT檢查:腹部CT不僅可了解腫瘤在壁內的生長情況,而且可測其CT值,了解腫瘤的組織結構,達到明確診斷的目的,有一定診斷價值,可區別脂肪與其他組織,已有數例由CT確診的病例報道。
3.內鏡診斷:內鏡檢查是較為準確的診斷方法,陽性率較高,但需注意與胃外腫物壓迫鑒別。鏡下見一表面光滑、黃或橙色、質軟的包塊。腫瘤表面黏膜彈性較差,被活檢鉗牽拉后不易回縮而形成帳篷征,推壓腫瘤時形成一壓跡,如海綿狀。常規活檢不能達到黏膜下的腫瘤,采用電凝深部活檢才能取到腫瘤組織。有時可在腫瘤表面見到潰瘍。當隆起部分覆蓋正常黏膜而又有潰瘍形成時,需要與癌作鑒別診斷。小于2cm者多為異位胰腺,類癌或肌原性腫瘤,脂肪瘤甚少見。對于大于2cm的腫瘤活檢定性有困難時,齊藤利彥等采用摻釹釔鋁石榴石(Nd-YAG)激光或乙醇造成潰瘍,然后在潰瘍深部采取活檢。即使如此,仍有漏診或誤診,所以超聲內鏡的常規使用很有必要。
4.內鏡超聲可發現黏膜下彌漫性高回聲包塊,對診斷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