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和息肉病檢查
1.組織病理學檢查
息肉活檢或切除標本的病理診斷結果,對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至關重要。臨床醫(yī)生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①取材:同一腺瘤不同部位的絨毛成分分布不一,不同部位的異形增生程度不一。癌變可能是中心性和局灶性,故取材于不同部位的活檢標本其病理診斷可能不一,應多處或多次取材,最好將息肉全部切除送檢。
②標本的標記和定位:應及時正確固定標本并作好標記,使病理醫(yī)生能辨認標本的頭部、基部和切緣。腺瘤伴上皮異形增生或癌變時,可因病理醫(yī)生經驗差異而作出不同的診斷。
2.糞便隱血試驗(FOBT)
其總的息肉檢出率較低。近年發(fā)展了一些新的FOB檢測方法。鄭樹等1991年報道使用反向間接血凝法糞便潛血試驗(RPHA-FOBT)及計算機危險度評價,聯合對人群結直腸癌進行篩檢,發(fā)現RPHA法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高。該法對結直腸息肉有一定檢出率(21.1%)。息肉大小與出血關系密切,直徑>1cm的息肉出血檢出率達43.5%。惡性傾向大的腺瘤FOB陽性率增加,管狀、管狀絨毛狀和絨毛狀腺瘤的RPHA-FOB陽性率依次為17.8%、30.0%、45.5%。<1cm的腺瘤常因無出血而FOBT假陰性,經纖維結腸鏡檢時可發(fā)現。
3.腫瘤標記物檢測
例如應用單克隆抗體和免疫組化技術測定腫瘤組織中MC3、CA19-9、CEA、CA50等腫瘤相關抗原;利用流式細胞儀或顯微分光光度儀測定腫瘤組織DNA含量或分析DNA倍體水平等。這些指標的異常被認為與癌發(fā)生有關,有的指標出現在形態(tài)學改變之前。可用于早期癌變、癌進展和早期復發(fā)的監(jiān)測。但目前對腺瘤檢測仍主要在研究階段,臨床廣泛應用的前景有待觀察。
4.直腸指檢
是檢查距肛7~8cm以內下腸最簡便可靠的方法。觸及硬結是息肉惡變的可靠指標,但如息肉部位較高則直腸指診常不能觸及。
5.乙狀結腸鏡檢
是檢查低位結直腸息肉的最主要方法,與鋇劑灌腸法使用常可取長補短。
6.鋇劑灌腸造影
不易檢出較小息肉,對低位尤其直腸下段息肉不易顯示。雙重對比氣鋇造影可提高對息肉檢出率,且可減少因腸腔內氣泡引起的誤診。乙狀結腸鏡發(fā)現息肉>0.5cm的病人,需進一步行鋇灌腸和纖維結腸鏡檢查近端結腸,往往可發(fā)現同時伴有的結腸病變,單對比鋇灌腸對近端腸息肉的敏感性,較雙重對比為低。故凡乙狀結腸鏡發(fā)現腺瘤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首先選用纖維結腸鏡,如無法查完全結腸,則再選用雙重對比鋇劑灌腸檢查。
7.纖維結腸鏡檢查
是當前診斷結直腸息肉最確切可靠的方法。操作技術熟練者90%以上可達回盲部,能對息肉是否癌變作出一定估計。據報道經內鏡涂抹染料可發(fā)現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近年國外方面對纖維結腸鏡的檢查指征報道較多。有報道40歲以上人群中有10%~25%用內鏡發(fā)現無癥狀息肉,并發(fā)現大量的息肉位在60cm乙狀結腸鏡可及范圍之外,故對乙狀結腸鏡檢查發(fā)現的任何息肉患者,或息肉切除術后復發(fā)患者中應作全結腸鏡檢,以便及時發(fā)現同時性癌或同時性息肉。約半數的息肉和癌被氣鋇灌腸漏診,因之應對結直腸癌術前行纖維結腸鏡檢查全結腸,以促使發(fā)現同時性腫瘤,減少早期異時癌和腺瘤癌變的發(fā)生率。目前國外有人主張凡曾經過腺瘤切除的患者都應進行長期、周期性的纖維結腸鏡檢查,但有人不贊成,認為僅單個小腺瘤的患者術后死于癌的危險是很低的。
8.結腸超聲
是將結腸內逆行灌液后用超聲對結直腸連續(xù)經腹超聲的一種方法。該法敏感、經濟、可靠、無副作用。報告可詳細檢查結直腸各段,檢出大多數息肉及癌,有報道對>0.7cm的息肉敏感性為91%,無假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