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檢查
1.心電圖特點
(1)典型心電圖特點:
①3個或3個以上的連續而頻速的P′波(房性期前收縮)多出現在QRS波之前,R-P′/P′-R>1,P′波在QRS波后少見。P′波形態與竇性P波不同。P′-R間期直接受心動過速的頻率的影響。
②頻率100~150次/min,個別可大于160次/min。P′-P′間期規則。大多為陣發性,即突發突止。
③QRS形態正常,時限≤0.10s,R-R間期相等。
④可由適時的房性期前收縮誘發或終止發作。
⑤發作時第1個異位P′波是提前發生的:在每次陣發性發作時聯律間期相等(P-P′間期)。
⑥刺激迷走神經的方法:如頸動脈竇按壓(CSM)不能終止心動過速。但可誘發IART。
⑦可合并房室傳導阻滯,使心室率慢于心房率,但心動過速不終止。
(2)對典型心電圖的詳細描述:
①心動過速時的P′波形態與發作間歇期所見到的房性期前收縮的P′波一般是一致的。異位起搏點常位于心房上部,激動自上而下進行除極,在Ⅱ、Ⅲ、aVF導聯P′波直立。但是P′波形態也可不一致,可隨房內折返傳出部位改變而變化,心房除極順序也可因人而異,若異位起搏點源于心房的不同部位,P′波形態亦各異,例如起源左心房的IART,aVL導聯的P′波為負向或為等電;起源上腔靜脈的IART,aVL導聯也為負向,但其Ⅰ導聯P′波為正;Koch三角IART,aVL、Ⅰ導聯P′波均為正向,Ⅱ、Ⅲ、aVF導聯P′波均為負向(個別Ⅱ導聯呈負正雙向)。此外,P′波的形態和電軸還取決于折返環的位置。例如右心房性IART顯示從右向左的橫面電軸(P′V1負向,P′V5正向);左心房性IART顯示從左向右的橫面電軸(P′V1正向,P′V5負向);額面電軸從上而下者(P′Ⅱ、P′Ⅲ、P′aVF正向),提示起源于心房上部;額面電軸從下而上者(P′Ⅱ、P′Ⅲ、P′aVF負向)則提示起源于心房下部。
②IART作時心房率也可為160~200次/min。
③IART大多呈陣發性,也有呈慢性持續性過程,但很少見。心動過速發作間隔時間不定,可間隔幾秒、幾小時、數天、數周甚至數年發作一次。
④房性心動過速時,竇房結也同時被除極而暫時失去自身起搏功能,故于心動過速終止后往往有一個間歇,直至竇房結的起搏功能重新恢復為止,這段間歇稱之為超速抑制時間,時間越長則表明竇房結抑制越明顯或竇房結本身功能減退。
⑤誘發IART的房性期前收縮無P′-R間期延長,P′波固定在QRS波之前。但可因心率變化而略有差異。R-P′>1/2R-R。
⑥由于IART僅局限在心房內發生,因此P′-R間期延長、房室傳導阻滯等的發生不影響IART的持續。
⑦心房率過快時可伴有房室傳導阻滯,在IART中常伴有一度房室傳導阻滯,這是由心率快速時,房室傳導組織尚處于功能性不應期所致。當心房率>200次/min時,常顯示2∶1房室傳導阻滯,這系一種生理性保護機制,使心室率不至于過快。如心房率<200次/min者并發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則提示房室結有病變。心房率通常在小于200次/min時,多呈1∶1的正常傳導。
⑧IART的QRS波形態與竇性心律的QRS波形態相似,當竇性心律時QRS波表現為心肌梗死圖形、束支阻滯等時,IART的QRS波也發生同樣變化。
⑨IART時可伴有室內差異性傳導,原因是P′波傳至束支時,一側束支已恢復傳導功能,而另一側束支尚未脫離不應期,則可發生房性心動過速伴右束支阻滯型室內差異性傳導,最常見,而伴左束支阻滯型室內差異性傳導很少見。
⑩IART時可伴有繼發性ST-T改變,心動過速時由于心室舒張期縮短,冠狀動脈灌注減少,引起暫時性心肌缺血,導致ST段壓低、T波倒置。如果原有冠狀動脈病變者則更易發生。這種ST-T的改變標志著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有時即使心動過速終止后,ST-T改變仍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此稱“心動過速后綜合征”。它與運動試驗一樣具有重要意義。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常可合并IART,此稱慢-快綜合征。
頸動脈按壓對IART的影響不一,25%可終止,它們都是右心房的折返,心動過速終止前心率常先減慢。頸動脈竇按壓還可導致延緩和阻滯,但這些與心動過速是否終止無關。
如果未能記錄到IART發作開始及終止時的心電圖,則很難與自律性房性心動過速鑒別。
2.電生理檢查特點 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的電生理診斷標準:
(1)心房期前收縮刺激在心房相對不應期中形成心房內傳導延遲而誘發。
(2)A(P′)波的傳導順序與竇性心搏不同。
(3)A~H間期長短與IART的頻率有關,A-H間期短,折返的速度頻率快,但其間期相對性遞增,隨頻率加速而延長。
(4)伴有房室傳導阻滯或希-浦阻滯與束支阻滯時,不影響IART的發作與持續。
(5)應用心房內膜標測術及心房起搏術,可判定折返環路的部位,激動傳導方向與順序。
(6)刺激迷走神經可誘發IART,但不終止發作。有報告,對個別患者也可終止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