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依靠心電圖診斷。
1.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的典型心電圖特點
(1)一系列連續3次以上的交接性P波與QRS波:頻率為70~130次/min,一般情況時節律勻齊、R-R間期相等。
(2)P′波為逆行性,可在QRS波之前,則P′-R間期<0.12s;也可在QRS波之后,則R-P′間期<0.20s;也可與QRS波重疊而看不見。PⅡ、PⅢ、PaVF倒置,PaVR、PV1直立。
(3)竇性激動常奪獲心室: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脫節,心室奪獲的QRS波提前出現,其前有竇性P波,P′R間期>0.12s。亦可形成間歇性干擾性房室脫節,即竇-交接區競爭現象。
(4)NPJT是逐漸發作、緩慢停止的:壓迫頸動脈竇時只能使心率暫時減慢,也可出現外出阻滯。
2.對典型心電圖特點的詳細描述
(1)NPJT時頻率通常為70~130次/min,多為100次/min左右。也有人提出頻率為60~150次/min。
(2)QRS波呈室上性:也可發生畸形,多伴有室內差異性傳導。也可伴有束支傳導阻滯或預激綜合征。R-R間隔基本上是勻齊的,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有時交接區激動發出后可出現外出阻滯,導致心室律變為不勻齊。
(3)竇-交接區競爭現象:當竇性心律與交接區QRS波并存時會出現兩者的競爭現象,呈現不完全性干擾性房室分離(脫節)。
3.NPJT的心電圖類型
(1)無房室脫節的NPJT:特點為心房、心室都由交接區節律點控制。在QRS波前或后有逆行P′波,或因P′波與QRS波重疊而無P′波可見。如果交接區激動出現外出阻滯,則可出現竇性P波奪獲心室,此為竇性逸搏。
(2)合并房室脫節的NPJT:心電圖除心室由頻率為60~150次/min的交接區節律點控制外,全部具有形式和程度不同的房室脫節,根據房室脫節形式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類:
①單純性房室脫節:心房全部由竇房結控制,心室由交接區節律點控制,心室率超過心房率,沒有傳導阻滯。這是由于交接區激動發生了逆向傳導阻滯,而只能前向傳導控制心室。這種房室脫節可以是完全性的:也可以是不完全性的,因為某些病例可表現為竇性激動間斷地奪獲心室。
②NPJT與竇性心律競爭呈交替性出現竇房結及交接區頻率相接近:表現為竇房結與交接區競爭,呈交替性控制心室(間歇性房室脫節),這是較常見的類型。交接區頻率只有增快到超過竇性心率時才會出現NPJT。所以,在竇性心動過緩時(頻率低于130次/min)或竇房傳導阻滯時才會出現NPJT,一旦竇性心率增快時,它即會消失。
③房室脫節合并房室傳導阻滯:心房由竇房結或異位節律(心房顫動)控制,心室則由房室交接區激動控制。心房率超過心室率,但心房激動不能奪獲心室。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伴非陣發性房室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其特點是由于房室交接區有完全性傳入阻滯,所以,交接性激動控制了心室,但有逆向傳導阻滯。此時心電圖表現為QRS波規律出現,而逆行P波消失,代之以心房顫動波。有時交接區的激動可發生前向傳導阻滯,即可發生2∶1或3∶2傳導阻滯或文氏現象,此時心室率不規則。
④雙重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交接區兩個節律點分別以不同頻率支配心房(逆行P′波)及心室,并相互脫節。心房率可大于或小于心室率。一般多為間歇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