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檢查
1、心電圖
(1)顯著而持久的竇性心動過緩:
心率慢于每分鐘45次者,或伴有頭暈、黑矇、近似暈厥或暈厥等癥狀時,并排除某些藥物、迷走神經或代謝功能紊亂等所引起者,應高度懷疑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者常可伴有一度房室傳導阻滯,亦可伴有竇性停搏、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
(2)竇房傳導阻滯:
嚴重竇性心動過緩者,常可伴發竇房傳導阻滯,竇房傳導阻滯可單獨發生。其中合并冠心病及心房病變者,可能以竇房傳導阻滯表現為多見。一度竇房傳導阻滯在體表心電圖上診斷有一定的困難,但二度Ⅰ型竇房傳導阻滯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最常見的心電圖表現之一。三度竇房傳導阻滯在心電圖上與竇性停搏鑒別有一定困難。
竇房傳導阻滯可以是偶發的,也可以是頻發的,夜間發作次數多于白天。立位或坐位發生高度竇房傳導阻滯不伴逸搏心律者,可出現暈厥。
(3)竇性停搏:
短暫的竇性停搏可無明顯癥狀,大于8s以上的竇性停搏如不伴有逸搏或逸搏心律者很易發生暈厥或阿-斯綜合征。持久性或永久性竇性停搏患者,在心電圖上表現為持續的逸搏心律,可呈加速性也可呈緩慢性逸搏心律。
竇性停搏后的長P-P間期與基本竇性心律的P-P間期不成倍數,是與二度竇房傳導阻滯的主要鑒別點。
(4)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征(簡稱慢-快綜合征):
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征(bradycardia tachycardia syndrome)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常見的一種類型,系嚴重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常見表現之一。慢-快綜合征在心電圖上的主要表現為在心動過緩的基礎上出現快速心律失常。心動過緩主要包括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和竇性停搏,但以竇性心動過緩最常見。伴有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交接區性心動過速。但一般認為心房顫動是心動過速最常見的形式,多呈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房室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并不多見。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動過速等較少見,僅為3%左右,也有報告為8%~10%。快速性心律失常與竇性心動過緩互相轉變即形成慢-快綜合征。在慢-快心律失常轉變時,常可見到竇性停搏(常≥2s),不伴有逸搏。從24h動態心電圖上常可見到心房顫動終止后導致竇性停搏,并引起腦供血不足,產生頭暈、暈厥、阿-斯綜合征發作。慢-快綜合征經反復發作后。可逐漸轉為異位心律,多為心房顫動。所以,心房顫動患者既往病情不清楚時,應考慮有無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的可能。此時使用洋地黃或電復律會造成嚴重的心動過緩,故應嚴密監測。
(5)雙結病變與傳導阻滯:
當病變波及竇房結與房室交接區時,可出現兩種混合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動過緩合并房室傳導阻滯、竇房傳導阻滯合并房室傳導阻滯、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合并房室傳導阻滯、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竇性停搏不出現房室交接區性逸搏或逸搏心律時,此即為雙結病變。約30%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患者合并雙結病變。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合并房室傳導阻滯者,其阻滯部位多數在希氏束上,部分患者可合并希氏束內阻滯。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合并室內傳導阻滯的發生率很高。
(6)房性期前收縮后代償間歇異常延長:
房性期前收縮后的代償間歇大部分是不完全性代償間歇。房性期前收縮如果發生在舒張晚期,由于對竇房結激動發生生理性干擾,其恢復周期可形成完全性代償間歇。如果房性期前收縮發生在舒張早期,是代償間歇異常延長,則應懷疑有竇房結不應期的延長或存在一度竇房傳導阻滯。
(7)室上性心動過速終止后發生長間歇:
部分患者在室上性心動過速(包括心房撲動、心房顫動)終止時發生長間歇,尤其是長間歇的時間>2s者。即使心電圖上無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的各種表現,也應懷疑有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的可能。
(8)導致病竇綜合征心電圖的表現混合出現: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由于竇房結的病變程度不同以及其是否合并其他部位的病變等,導致了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患者的心電圖表現各不相同,既可表現為某一種單獨的異常,也可有多種異常心電圖表現的共存,從而使心電圖的表現更為復雜,所以,應仔細加以鑒別。必要時應作電生理學檢查。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心電圖主要表現的發生率:①過緩性心律失常:發生率為35%。可表現有顯著而持久的竇性心動過緩。它是過緩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見的一種;其次有竇性停搏、竇房傳導阻滯以及房室交接區逸搏心律和心臟復律后竇性節律恢復不良等。②心動過緩-心動過速(慢-快)綜合征:發生率為33%。③竇房結-房室結病變綜合征(亦稱雙結病變):發生率為25%。④全傳導系統缺陷:發生率為5%,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患者,除竇房結本身激動和(或)傳導障礙外,約半數病例存在房室傳導阻滯。其他出現如房內、室內傳導系統的傳導障礙。
2、竇房結功能測定:
可對疑患者可選擇應用下述方法。
1】、阿托品試驗:
靜注阿托品1.5-2mg,注射后1、2、3、5、10、15、20分鐘分別描記心電圖或示波連續觀察,如竇性心律不能增快到90次/分和(或)出現竇房阻滯、交界區性心律、室上性心動過速為陽性。如竇性心律增快>90次/分為陰性,多為迷走神經功能亢進,有青光眼或明顯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2】、經食道或直接心房調搏檢測竇房結功能:
本法是病竇綜合征較可靠的診斷方法,特別是結合藥物阻滯自主神經系統的影響,更可提高敏感性。經食道插入雙極起搏導管,電極置入左房后面,然后接人工心臟起搏器,行快速起搏,頻率由每分鐘90次、100次、120次,逐漸增至每分鐘150次,每次調搏持續1分鐘,然后終止起搏,并描記心電圖,看竇房結經歷多長時間能溫醒并復跳,自停止刺激起搏至恢復竇性P波的時間為竇房結恢復時間。病竇綜合征者固有心率在80次/分以下(予阿托品2mg加心得安5mg靜注后測 定),竇房結恢復時間>1500m.s,竇房傳導時間>180m.s。
3】、動態心電圖監測:
可了解到最快和最慢心率、竇性停搏、竇房阻滯等心律失常表現。
4】、運動試驗:
踏車或平板運動試驗時,若運動后心率不能明顯增加,提示竇房結功能不良。但必須嚴密監護觀察,以防發生意外。
此外,對于少數仍不能確診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患者,可采用若電生理檢查,應測定:
(1)竇房結恢復時間(SNRT,CSNRT):≥1500ms。
(2)竇房傳導時間(SACT):>120ms為異常,>160ms有診斷意義。
(3)竇房結固有心率(IHR)。
(4)竇房結電圖(SNE)和竇房結不應期(SNERP)。
明確診斷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中SNRT異常率為35%~100%,而SACT異常率為15%~75%。若將兩者結合評價竇房結功能,其敏感性為70%,特異性為90%。若再增加SNERP和SNE評價竇房結功能,其診斷敏感性可進一步提高。使用電生理檢查評價竇房結功能可以做到:①確定有無竇房結功能的改變; ②確定竇房結功能異常的性質是可逆性的還是不可逆性的,了解癥狀產生與心律失常出現之間的關系;③明確竇房結病變的程度,判斷是否需要安置永久性心臟起搏器。
3、心電圖特征
包括竇房結功能障礙本身的心電圖及繼發于竇房結功能失常的逸搏和(或)逸搏心律,還可并發短陣快速心律失常和(或)傳導系統其它部位受累的心電圖表現。①竇房傳導阻滯和(或)竇性靜止和(或)顯著竇性心動過緩;②逸搏、短陣或持續逸搏心律,逸搏奪獲二聯律,游走心律。竇性停搏表現為P波消失,導致長的竇性P-P間期,此長的P-P間期不是基本竇性心律P-P間期的倍數。此外,如連續描記心電圖或用動態心電圖監測,則出現的多次竇性停搏造成的長P-P間期之間互不相等,也無最大公約數;③伴隨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如頻發房性過早搏動。陣發或反復發作短陣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或房性心動過速,與緩慢的竇性心律形成所謂慢-快綜合征(bradycardia-tachycardia syndrome)。快速心律失常自動停止后,竇性心律常于長達2秒以上的間歇后出現;④房室交接處起搏和(或)傳導功能障礙,表現為延遲出現的房室交接處逸搏、過緩的房室交接處逸搏心律(逸搏周期>1.5s)或房室傳導阻滯,偶見合并束支傳導阻滯。
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依動態心電圖(DCG)表現分成4型:Ⅰ型,嚴重而持續的竇性心動過緩(21.1%);Ⅱ型,竇緩伴竇性停搏或竇房阻滯(30.5%);Ⅲ型,慢快綜合征(12.6%);Ⅳ型,雙結病變(35.8%)。其中雙結病變型暈厥或黑矇發生率(70.6%)明顯高于其他各型。臨床表現暈厥或黑矇者DCG平均間歇時間為4.9±0.7秒,顯著長于無癥狀者。對未用起搏治療者平均隨訪9年半,顯示有相當長自然病史,隨訪期間無死于本綜合征者。但Sutton等觀察,一年存活率85%~92%,7年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