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1、血象
(1)Ⅰ型:血常規檢查示血紅蛋白20~150g/L,平均90g/L,網織紅細胞為1%~7%,72%的患者MCV增大。紅細胞大小不均,可見各種異形紅細胞、點彩紅細胞,偶爾可見卡波環。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
(2)Ⅱ型(HEMPAS):血常規檢查示血紅蛋白濃度差別很大,平均血紅蛋白95g/L,范圍30~150g/L,MCV正常,網織紅細胞正常或輕度升高,平均4%。血涂片示紅細胞明顯大小不均,不同程度的色素不均,異形紅細胞包括淚滴形紅細胞、不規則皺縮細胞、核碎裂、點彩紅細胞,偶見球形紅細胞,有時可見有核紅細胞。與CDAⅠ型比較,紅細胞壽命明顯縮短。血清膽紅素和乳酸脫氫酶活性增高。
(3)Ⅲ型:血常規檢查為輕至中度的巨細胞貧血,血紅蛋白平均95g/L,范圍40~140g/L。外周血涂片可見紅細胞大小不均,異形紅細胞、點彩紅細胞和大紅細胞易見。紅細胞壽命輕度縮短。血清膽紅素和乳酸脫氫酶增高,結合珠蛋白下降。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白細胞及血小板正常。
2.骨髓檢查
Ⅰ型:大部分紅細胞異常,雙核,核間染色質橋連 核孔寬大,在電鏡下 染色質呈海綿狀,密度不均勻,胞核呈“干酪”樣改變。含有各種細胞器的胞漿內突,無血清學異常,常染色體隱形 。
Ⅰ型:約半數紅細胞脆性增高,紅細胞形態不規則,嗜多色性,偶見有核紅細胞。骨髓中幼紅細胞增多,可見雙核及多核幼紅細胞。可見紅細胞特征性改變,即紅細胞“鬼影”;電鏡下觀察“鬼影”區域由雙層膜組成。酸溶血試驗陽性,在抗i和抗I血清中溶血增加。
Ⅲ型:巨大幼紅細胞,直徑大至50μm,可含有多達12個核,核內可見裂隙和大泡,胞漿內可見一些含鐵線粒體、自噬液泡、以及髓鞘樣結構。常伴有一系列異常的形態特色,最常見的為手、足諸骨受累,也可表現出體格矮小,眼距寬,小頜畸形等。
3.血清間接膽紅素可增高:尿膽原增高。血清鐵增高或正常,可見包涵小體,其他特異性溶血性貧血的病因學檢查皆陰性。
4. 根據病情選擇B超、心電圖、X線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