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塞性動脈硬化檢查
1.血脂測定
血中三酰甘油和膽固醇常增高。脂蛋白分型顯示90%以上患者為Ⅱ或Ⅳ型高臘蛋白血癥。
2.血糖
尿糖和糖耐量試驗檢查常有陽性發現。
3.節段性動脈壓測定
節段性動脈壓測定是指測量肢體各平面的動脈收縮壓,包括末端的指、趾收縮壓。經計算上下肢收縮壓的比值,從而判斷下肢缺血的范圍和程度。現多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也可用鐘型聽診器聽診測定。
(1)踝部血壓測量法:
袖帶環繞踝部后,用多普勒儀測脛前動脈或脛后動脈踝區血流,也可用聽診器聽診踝/臂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指數):A/B指數是指測踝部脛后動脈壓與同側上臂肱動脈壓之比值。正常值≥1.0。測A/B指數的臨床意義在于:①判斷下肢缺血的嚴重程度。指數降低的程度一般與下肢缺血的嚴重性是一致的,如間歇跛行時A/B指數為0.5~0.8,靜息痛與壞疽時指數<0.5。②觀察動脈旁路移植后的效果。
(2)節段性動脈壓絕對值測定:
測定節段性動脈收縮壓絕對值的臨床實用價值為:①判斷缺血性壞疽的趨向。一般踝動脈壓>8.0kPa(60mmHg),肢體存活率為86%;踝壓<8.0kPa時,存活率為77%。②選擇截肢平面參考。動脈壓>6.7kPa(50mmHg)可膝下截肢;未探到動脈血流時,應選膝上截肢。③節段性動脈壓同時測相應段血壓差,或兩側肢體對稱部位血壓差>2.7kPa(20mmHg)時,提示測定局部的近端動脈狹窄或閉塞。
4.經皮氧分壓測定
通過測定局部組織的氧分壓,可間接了解局部組織血流灌注情況。可在靜息狀態、體位改變及運動反復檢測對比分析。有助于間接了解局部供血情況,指導臨床確定截肢水平,判斷手術傷口愈合趨向及旁路手術后效果。
5.多普勒超聲檢測
彩色多普勒超聲可直接觀察肢體動脈管徑大小,血流情況以及動脈搏動傳導時間變化等,從而確定病變的部位和嚴重程度。
6.磁共振顯像檢查
MRI可清晰顯示主動脈及髂動脈部位凸入腔內的粥樣硬化斑塊。管腔的狹窄和阻塞,以及做血管手術后的并發癥,如血管瘤、動脈擴張等。但較難顯示股動脈以下較小分支的狹窄病變,也難顯示鈣化的斑塊。因此,MRI尚不能完全代替手術前的血管造影。
7.周圍動脈造影
經皮穿刺股動脈插管可按需要達腹主動脈的腎動脈分支以上,作雙側或單側下肢動脈造影。動脈造影能明確病變部位、范圍和嚴重程度,是確定需否、能否和如何手術治療的依據。但血管造影不能對局部組織的灌注做出定量分析。因此臨床需根據局部動脈壓和氧分壓等檢測結合起來,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8.眼底檢查
直接觀察有無動脈硬化,并確定硬化程度和進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