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1.少尿期
1)尿:
①尿量:尿呈酸性,24h尿量少于400ml以下。觀察每小時尿量,是早期發現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最好方法,故及早放置導尿管,計算尿量;如病人合作,可囑每小時排尿1次,可避免留置導尿管發生感染的問題。
②尿液有形成分:功能性少尿者,通常只有透明或細顆粒管型。急性腎小管壞死時,可見大量上皮細胞管型、變性細胞管型、粗顆粒管型和大量腎小管上皮細胞。腎皮質壞死時有血尿,血紅蛋白尿,色素管型,壞死上皮細胞管型等。
③尿比重:早期比重可正常或增高,以后下降固定于1.012左右;如尿比重高于1.020以上,多表示脫水。
④尿鈉濃度:在少尿期,腎小管損傷,使鈉鹽回收能力減退,因此尿鈉增加,濃度常在30~60mmol/L。
2)尿-血漿的滲透壓比值:此比值反映腎小管的濃縮與稀釋能力。當腎小管損傷后,因其濃縮功能差,比值常在1.15以下。
3)利尿試驗:在血容量補足的情況下,病人仍無明顯尿量增加,可行利尿試驗以鑒別。先用20%甘露醇100~125ml靜脈注射,每小時尿量不超過40ml,表示腎功能衰竭;若甘露醇無效,改用呋塞米40~60mg靜脈注射,每小時尿量超過40ml,仍表示腎功能良好。
4)血液常規:白細胞總數增高可達到20×109/L左右,中性粒細胞可達80%~95%;貧血程度視有無失血、溶血及氮質潴留程度,血細胞比容常降至20%~25%。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血小板計數降低。
5)血液化學:尿素氮、肌酐、血清鉀濃度增高,血清鈉、氯、鈣、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在急性腎小管壞死時,腎小管吸收水的能力減退,尿中尿素與血中尿素比值常在15以下,尿肌酐和血肌酐比值降至20以下。
2.多尿期
1)24h尿量增加至400ml以上,數天后尿量可達2500~3000ml以上;尿比重仍低,開始在1.010左右,以后可低至1.002;尿常規原有的異常成分逐漸消失。尿中管型消退較速,白細胞常仍增多,歷數周始退,可能系泌尿道輕度感染之故。
2)隨著病情好轉,血液生化異常可在短期內恢復正常,尿素氮初期可繼續上升,以后逐漸下降;當尿量特多時,可出現低鉀及低鈉血癥。
3)貧血逐漸恢復。
3.恢復期 24h尿量恢復到1500ml左右;腎功能的好轉則視腎臟病變決定,經過長期隨訪,有的病人腎功能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但也有部分病人遺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癥狀。
具體有以下檢查項:
1)中心靜脈壓測定 準確了解循環負荷情況。
2)心電圖 有助于高鉀血癥的診斷及對心臟情況的了解。竇性心動過速,ST段壓低或T波倒置7例。
3)B超聲檢查 完全無尿者應行此項檢查以排除結石造成的梗阻。
4)腎活檢 指征未排除了腎前性和腎后性原因的無明確致病因素的腎性ARF。
5)在鑒別診斷需要時尚可酌情施行泌尿系造影、腎圖、腎掃描,腎血管造影等檢查,常可協助鑒別尿路梗阻,腎前性少尿或腎血管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