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室檢查
1.血清CP及血清銅氧化酶活性測定是本病重要的診斷依據
①血清銅藍蛋白測定:WD患者血清CP<0.2g/L(正常值0.26~0.36g/L),甚至為零,血清CP值與病情、病程及驅銅療效無關,不能作為病情監測或療效觀察指標;新生兒血清CP值只有正常人的1/5,以后迅速升高,2~3個月達到成人水平;12歲前兒童血清CP矯正公式為:矯正后CP值=血清CP測定值×[(12-年齡)×1.7];須注意血清CP降低還見于腎病綜合征、慢性活動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某些吸收不良綜合征、蛋白-熱量不足性營養不良等;②WD患者血清CP氧化酶活力<0.2密度(正常值0.2~0.532光密度)。
2.微量銅測定
①血清銅測定:正常人為14.7~20.5mmol/L,90%的WD患者血清銅降低,血清銅與病情和療效無關,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腎病綜合征及嚴重營養不良等患者血清銅也可降低;②尿銅測定:多數WD患者24小時尿銅量顯著增加,服排銅藥后尿銅進一步增高,體內蓄積銅大量排出后尿銅量漸降低,尿銅量可作為臨床調整排銅藥劑量參考指標;WD患者通常尿銅量>200μg/24h(正常<50μg/24h),個別高達1200μg/24h,少數患者正常或稍高;青霉胺負荷試驗:口服青霉胺后正常人和未經治療患者尿銅明顯增高,但患者更顯著;慢性活動性肝炎、原發性肝硬化等尿銅量也增高;③肝銅量測定:是診斷WD金標準,由于難以普遍接受肝穿刺,不能作為常規檢查,生化檢查不能確診的病例測定肝銅量是必要的,正常肝銅含量50μg/g干重,WD患者多為250μg以上/g干重,雜合子及肝病患者肝銅含量雖可增高,但不超過250μg/g干重,穿刺肝組織恰為新生肝硬化結節可出現假陰性;④離體培養皮膚成纖維細胞銅含量測定:最早由Chan等(1980)報道,國內陳嶸等(1994)建立穩定的離體培養皮膚成纖維細胞模型,對WD患者、雜合子及正常人皮膚成纖維細胞離體傳代培養,經高濃度銅孵育后WD患者胞漿內銅/蛋白比值遠高于雜合子組及正常對照組,二者完全無重疊,可確診不典型病例;⑤放射性銅測定:口服或靜脈注射64Cu或67Cu后,示蹤觀察它與銅藍蛋白動力學變化,健康人放射性銅進入血液與血漿蛋白結合,出現第一次血濃度高峰,放射性銅進入肝臟并與肝銅蛋白(包括Apo-CP)結合,血漿放射性銅濃度下降,帶放射性銅的肝銅蛋白釋放入血出現第二次血濃度高峰;患者可出現四種異常:肝臟攝取銅障礙使第一次放射性血銅濃度高峰延長;放射性銅與CP結合障礙不出現第二次濃度高峰;膽道排銅障礙使糞便中放射性銅排泄減少而尿中排泄增加;放射性銅在體內轉換延長。
3.肝腎功能檢查
某些WD患者早期可無肝功能異常,肝損害可出現不同程度肝功能異常如血清總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等;腎功能損害可出現血清尿素氮及肌酐增高、尿蛋白等。
二、影像學檢查
1.骨關節X線檢查
約96%患者骨關節X線異常,雙腕關節最常受損,表現骨質疏松、骨關節炎、骨軟化、關節周圍或關節內鈣化、自發性骨折和脊椎骨軟骨炎等。
2.神經影像學檢查
CT異常率約85%,CT顯示雙側豆狀核對稱性低密度區有診斷價值,常見側腦室和第Ⅲ腦室輕度擴大、大腦和小腦溝回變寬、腦干萎縮,紅核及齒狀核低密度。治療后影像學無改變。MRI可見雙側豆狀核對稱性受累,T2W呈同心板層型增強,黑質致密帶、大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及大腦腳高信號,丘腦較少受累。
3.腦電圖檢查
約50%的WD患者出現異常,EEG改變多與病變嚴重程度一致,青霉胺及二巰基丙醇治療后EEG可改善。
4.誘發電位檢查
可證實本病感覺系統亞臨床損害,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異常率最高,各波潛伏期和波峰間期延長;視覺誘發電位(VEP)表現N1、N2、P1波PL延長;體感誘發電位(SEP)也有改變。
5.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
WD患者可顯示腦局部葡萄糖代謝率(rCMRG)降低,豆狀核明顯。rCMRG改變可早于CT改變,對WD早期診斷頗有價值。
6.基因診斷
WD患者及家系成員常規生化檢測發現,在患者、雜合子與正常人間存在10%~25%的重疊數據,影響檢測特異性。基因診斷對癥狀前診斷及雜合子檢出具有優越性。①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連鎖分析:Figus等(1989)首次應用RFLP對17個家系未患病個體進行基因檢測,國內外學者用此法對許多WD家系進行連鎖分析,檢出不少癥狀前患者及表型正常雜合子或病理基因攜帶者;②微衛星標記分析:1993年國外已克隆了WD的cDNA片段,獲得WD基因附近幾個微衛星標記,Thomas用幾個新的微衛星DNA對WD患者家系分析,提出單倍型有助于WD家系鑒定及其他成員診斷;③半巢式PCR-酶切分析:直接檢測WD患者14號染色體外顯子His1069GLn基因突變;④MspI酶切法:馬少春等(1998)研究發現,中國WD患者中8號外顯子上778密碼子突變者占28.8%,是中國WD患者高頻突變位點;⑤熒光PCR法:黃帆等(1999)用熒光PCR技術,在58個WD家系66例患者中診斷5例有Arg778Leu突變的純合子、21例雜合子,總檢出率為39.4%,較酶切法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