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鑒別
根據臨床特征,在大規模流行時,診斷不困難,但散在發生時,須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與皰疹性口炎相鑒別
四季均可發病,以散在為主。一般無皮疹,偶爾在下腹部可出現皰疹。起病時可有38℃-40℃的發熱;1-2天后口腔黏膜上出現小水皰,可為單個,也可成簇;小水皰破潰后形成很淺的潰瘍,上面有黃白色膜樣滲出物,周圍有紅暈;患兒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煩躁哭鬧、拒食吐奶等表現,通常1到2周即可消退。
高發群體
皰疹性口炎是Ⅰ型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最易患病。
若不經治療,經過l-2周會自愈,但容易復發,如果寶寶反復發作,通常與微量元素鋅的缺乏有關。
高發季節
皰疹性口炎終年可以發生,冬季為流行高峰,且具傳染性,可在幼兒園等群體發病。
(2)與口蹄疫相鑒別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于人畜共患病原體。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口蹄疫,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斑,經皮膚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傳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癥狀體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征。出現發熱、頭痛、全身不適,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邊、手指間、足趾端發生水皰,再1~2天水泡破潰,形成爛斑,繼發感染成膿皰,然后結痂、脫落,一般不留瘢痕。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但有呼吸道感染癥狀。先在口腔粘臘出現皰疹,分布和頰粘膜、齒齦、舌邊,并破潰成潰瘍。隨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現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皰疹,如綠豆、赤小豆大,單個性不融合,內含透明液體,終不破潰,3~5天自行吸收收縮。
(3)皰疹性咽頰炎
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后部;如咽前柱、扁桃體、軟腭、懸雍垂,很少累及頰粘膜、舌、齦。可通過檢測EV71確診。
(4)水痘與手足口病之五大鑒別
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與水痘類似,皮疹也有相似之處,有時容易混淆不清。兩者之間還是具有很多不同點,鑒別如下:
易感人群的區別:手足口病的患兒,通常以3歲以下的寶寶最為多見,其次是3-5歲的寶寶;而水痘患兒1-6歲均可多見。
病原體的區別: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中的柯薩奇16病毒引發,好發于每年的4-5月,6-7月份是發病的最高峰,8月份開始下降,9月份以后就很少見了,因此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很有季節性;而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病季節是在冬春,夏季較少見。
皮疹的區別: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的皮疹主要出現在口腔黏膜、手和腳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數都出疹子,同時伴發口炎或口腔潰瘍的也較多;而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軀干處較多,四肢、頭面部少,手心、腳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更是少見。
有無免疫力的區別:小兒手足口病患病痊愈后,不會獲得免疫力;而嬰幼兒患過一次水痘,病愈后即可獲得永久性的免疫。
其他區別:正在使用激素的寶寶與小兒手足口病的患兒接觸,不會病情加重;而與水痘患兒接觸,則會使他們的病情很快加劇。
(5)與其他病毒所致腦炎或腦膜炎相鑒別
臨床表現與手口足病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重癥病例表現相似;
(6)與脊髓灰質炎相鑒別
主要表現為雙峰熱,病程第二周退熱前或退熱過程中出現弛緩性癱瘓,無皮疹;
(7)與肺炎相鑒別
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癥狀,一般無皮疹,無粉紅色或血性泡沫痰;
(8)與暴發性心肌炎相鑒別
一般無皮疹,有嚴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綜合征發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