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臼一般護理
脫臼護理
1.急救原則
關節脫位也稱脫臼,是指構成關節的上下兩個骨端失去了正常的位置,發生了錯位。多暴力作用所致,以肩、肘、下頜及手指關節最易發生脫位。關節脫位的表現,一是關節處疼痛劇烈,二是關節的正常活動喪失,三是關節部位出現畸形。一旦發生關節脫位,應讓病人受傷的關節安靜地固定在病人感到最舒適的位置。由于脫位時間越長,復位就越困難,所以應盡可能在進行妥善固定后,迅速就醫。值得注意的是,在為病人脫衣服時,應先脫健康一側的,再脫受傷一側的,穿衣服時則反之。
2.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ofshoulderjoint)
大多為后脫位,除老年肌肉松弛之新鮮脫位外,一般均需麻醉后或肌松弛下進行復位,常用手法復有:
①希氏法
傷員仰臥位,術者立于傷側,用靠近患肢術者一側的足跟置于患肢腋窩部,于胸壁和肱骨關之間作支點,握患肢前臂及腕部順其縱軸牽引。達到一定牽引力后,輕輕搖動或內、外旋其上肢并漸向軀干靠攏復位。
②牽引上提法
坐位,助手握患肢腕部順應其患肢體位向下牽引,用固定帶或另一助手將上胸抱住固定。牽引1~2分鐘后,術者用雙手中指或輔以食指在腋下提移位之肱骨頭向上外復位。
操作時不可粗暴,以免引起肱骨外科頸骨折,復位后X線攝片檢查完全復位后,用膠布或繃帶作對肩位固定3周。
手法復位不成功則去進行手術開放復位,習慣性脫位時,可作修補術。
3.肘關節脫位(dislocationofelbowjoint)
平臥位,助手固定患肢上臂作對抗牽引,術者握其前臂向遠側順上肢軸線方向牽引。復位后上肢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3周。
4.橈骨頭半脫位
術前一手握患肢,另一手輕握其腕部作輕柔的牽引及旋轉其前臂,當前、后輕旋時即感到橈骨頭清脆聲或彈動而復位。繃帶懸吊前臂適當保護患肢1周。
5.髖關節脫位(dislocationofhipjoint)
①預防休克,若已有休克時,應取平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并急送醫院進行搶救。
②急送醫院在麻醉下進行手法復位。
③復位后可用皮膚牽引或髖人字形石膏固定6~8周。
④解除外固定后應繼續鍛煉髖骨活力和髖部肌力,然后持拐不負重步行。
三個月后X線照片證實股骨頭無缺血性壞死征象,可逐漸棄拐步行。
一年內應仍應定期檢查股骨頭情況。